国庆黄金周电动汽车充电体验调查
据能源圈了解到,每年国庆黄金周的前后,都是国民出行的好时节。秋高气爽,长假还能达到7天,一些消费者加上年假,假期可能达到10天甚至更长,这就为自驾出行提供了可能。电动汽车车主也跃跃欲试,尤其是在当前充电基础设施更为完善的情况下,电动汽车出行已经不像几年前那样,要抢占充电桩,上演一出“充电窘途”。但节后很多消费者向记者反映,面对充电需求的激增,电动汽车充电即找到一根充电桩已经不是主要问题,而充电基础设施在智能化、网联化方面的缺失,正在愈发凸显,成为电动汽车充电方面的主要矛盾。这就使电动汽车消费者遭遇了另一种尴尬与焦虑并存的“窘途”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问题的根源并非仅限于国庆假期的集中出行,它实则折射出整个电动汽车产业乃至社会发展面临更深层次的挑战。从充电桩不足,到充电桩基本满足而智能化不足,向充电桩智能化、网联化不断更新迭代,要破解电动汽车充电难的困境,亟需政府、企业及消费者三方携手并进、协同努力,采取多元化的解决策略。惟有如此,方能确保电动汽车真正担负起绿色出行的使命,并稳步迈向未来的主流趋势。
充电桩多了但充电质量堪忧
国庆假期,是消费者放松心情、畅游四方的美好时光。对于电动汽车车主而言,这段旅程中的补能过程却化身为一场艰难的“充电持久战”。在高速公路上,电动汽车车主为了相对紧缺的充电桩,不惜耗费数小时排队等候,更有甚者因电量耗尽而无奈地在路边抛锚,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窘途”情景。还有更多消费者反映,在充电高峰期,充电桩并不能满负荷工作,充电功率难以达到车辆的设计标准,这加长了充电时间,让充电车主等待时间加长,而等待充电的车主,等待时间就更长。如此恶性循环,加剧了充电给车主的负面印象。
一位消费者向记者讲述了他的遭遇,颇为典型。国庆首日,小李(化名)驾驶着他的电动汽车踏上了归家之路。满心欢喜的他未曾料到,一场“充电难”的尴尬正悄然临近。行驶途中,当他驶入一处服务区时,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充电桩前已排起了蜿蜒长龙,电动汽车一辆接一辆,宛如等待喂食的饥饿群鸟。
小李无奈地加入了这蜿蜒的队伍,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然而,等待的时间远比他预想的要漫长许多。数小时过去了,队伍似乎并未有明显的前移。小李下车去前方查看,发现几乎所有快充桩的充电功率都不能达标,一些快充桩的充电功率仅为设计最大功率的一半,不要说满足当前800V充电平台电动汽车的充电指标,就连充电桩本身的设计指标都难以达到。
终于,小李迎来了属于他的充电桩。他告诉记者,他当时是怀有侥幸心理地插上充电枪,希望自己的车辆能够用满充电功率,然而现实却是无情的,充电速度虽然不能说像蜗牛般缓慢,但也比想象中慢许多。原本以为只需半小时便能重新上路,结果计算下来才知道需要近两小时,电量才达到80%。
小李再次陷入无奈的等待之中。他环顾四周,只见其他车主同样在焦急地等待着充电,有的车主甚至因充电速度过慢而与工作人员发生了争执。小李不禁感叹:“充电桩现在是好找一点了,但充电质量让人情何以堪?”
小李还算幸运的,在充电时,小李的车旁边的另一辆车,好不容易等来了充电机会,充电桩却突然“罢工”。充电枪不是无法插入,就是插上后根本无法充电。然而从App上看,这个桩没有问题,工作状态还标明为“正常”,这让后面排队的车主大为光火。
旁边的车主连忙找来工作人员进行检查。然而,工作人员却无奈地告诉他,这里的充电桩故障频发,他们也无能为力。对于App上充电桩还处于工作正常的状态,工作人员也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他们只能告诉后面的车主,去其他充电桩排队或者去下一个服务区试试运气。面对此情此景,小李感到自己还有点运气,但是他也感到,App上的充电桩工作状态不能百分之百相信,还得眼见为实。
这背后所揭示的,不仅仅是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相对匮乏,更反映出充电基础设施在应对充电潮汐时,充电质量有所欠缺。充电桩多了,充电质量却下降了,一增一减,致使很多消费者感受充电体验与往年相差无几。面对拉跨的充电质量,消费者怨声不断。
“先到先充电”公平但不合理
国庆假期是国民出行的好时机,也是走亲访友、看望长辈的好机会。一些消费者向记者反映,在一些老旧小区内,虽然有了一些充电桩,但小区供电负荷有限,充电桩“先到先得”的使用传统,引发了一些矛盾和争议,为欢快的节日气氛增添了一点不和谐的音符。
消费者小胡(化名)在国庆节期间回家看望父母。他告诉记者,父母家原本是一家工厂的集体宿舍,后来工厂倒闭以后,小区基础设施得不到维修升级,很多配套设施都老化了,尤其是在供电方面,已经难以满足小区用电需求。近年来,小区内也有了几个充电桩,和很多老旧小区一样,这些充电桩的使用秉承着谁先停车谁就先充电的原则,在平日倒也没什么矛盾。
“但在节假日期间,小区外的车辆增多,很多都是电动汽车,他们进小区后往往想补一点电再走,这就冲击了原本的充电‘先到先得’原则。”小胡对记者说。以他为例,像他这样看望父母的人,往往是上午到家,下午回家或者晚上吃过饭再回家。他希望白天能给车充一会电,这就和车位上本小区的车辆有了矛盾。他们昨晚就已经停好车,如果白天不用车,车辆则不会挪走,长期占据充电车位,导致后面车辆难以停靠充电。
记者了解到,这种情况在很多小区都是常态。在一些小区更为典型,他们往往修建大量充电桩,几乎做到了遍及车位,但由于充电总功率超过供电总功率,充电只能是“先充先得”,即谁先停车充电,就给谁充电,后面再停车的消费者,因为功率限制,不能充电或充电速度极慢。
一些充电桩运营企业曾提出过错峰充电的办法,即由车主设定充电时间,如果着急用车,则优先充电,如果第二天用车,可以设定波谷充电,这样即达到合理分配充电功率又能利用波谷电的目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往往觉得自己最应该“优先”,所以错峰充电的想法很好,但很难实现。小胡向记者表示:“电动汽车充电带有一定排他性,尤其是充电桩、充电功率都有限的情况下,谁都会觉得自己更为紧迫,更需要‘优先对待’,如果是我来选择,我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优先’,如果不选择‘优先’,而第二天发现车辆没充满电或者压根就没排上充电,怎么办呢?”
智能化、网联化充电桩也要“有文化”
可以看出,当前电动汽车充电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充电桩不足向充电质量堪忧转变,尽管充电桩的不足仍然困扰着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但明显感到比往年有所好转,而更多消费者反映,充电质量、服务体验的不足困扰着他们。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从充电桩的发展看,现在正处于数字化的前夜,消费者对智能化、网联化的需求愈加迫切,充电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程度亟待提高。
有分析人士指出,充电桩会从一根物理意义上的充电桩,到充电桩上网,再到智能网联充电桩的方向更新迭代。与电动汽车的发展类似,以后充电桩大概率也会由软件定义,谁的充电桩信息更准确、更及时,谁的充电桩则更会受消费者欢迎。一位充电桩运营商向记者表示,现在建充电桩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让充电桩智能起来,即让它“有文化”。
“有文化”的充电桩想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如上述例子,一些先行者已经试验过类似错峰充电的办法,但“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由于消费者的利己心理,这些原本设计上很精巧的方案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失败得不堪一击。从理论上看,类似错峰充电的理念并没有错,施行过程中可以引入激励机制并且加强消费者教育,或将大幅减少消费者的里程焦虑心理。
破局“窘途”惟有三方合力
要妥善解决电动汽车数量激增与充电设施智能化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面需鼎力合作,共同努力。
有业内人士指出,政府应扮演引领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加大对充电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制定更为周全的政策和规划,政府可以引导充电设施的科学布局和有序发展,为电动汽车车主提供更加便捷的充电服务。此外,政府还应简化审批流程,缩短补贴发放时间,以激励更多企业积极参与充电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企业是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担负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任。在建设更多充电桩的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充电桩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提升其使用便捷性和安全性。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充电桩的远程监控、预约和缴费等功能,为车主带来更加贴心的充电体验。
当前电动汽车已经不是稀有之物,消费者对于里程的忧虑应该有更加理性的认识。在享受电动汽车带来的便捷和舒适的同时,消费者也应了解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和充电方式,合理规划出行路线和充电计划。通过错峰充电和有序用电,消费者可以为缓解充电难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智能有序充电是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题的重要方向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往往有苦难言,消费者也不买账。有业内人士指出,政府可以出台更多政策,鼓励和引导智能有序充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例如,通过价格杠杆引导车主在电网负荷低谷时充电,降低对电网的冲击;同时,推动新能源汽车与电网的互动应用,实现电动汽车向电网送电(V2G)等功能,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一位充电桩运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智能充电桩作为智能充电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自动识别车辆类型、电池容量和剩余电量等功能,可以根据车辆的实际需求智能调整充电速度和时间。此外,智能充电桩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充电桩、车主和运营商进行数据交换,实现更加高效的充电服务。
当前智能充电桩的建设成本仍然较高,这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政府应给予相关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降低智能充电桩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同时,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智能充电桩的性能和可靠性,降低其故障率和维护成本。
可以看出,引导和倡导错峰充电、有序用电是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发起“绿色出行、错峰充电”等倡议活动,政府可以鼓励车主在夜间或非高峰时段充电,享受电费优惠的同时减轻电网负荷。同时,推动充电车位共享和智能化管理也是有效利用闲置资源、提高充电设施利用率的有效手段。通过更多方式方法,电动汽车充电难的问题,必将得到解决。
资讯来源:中国汽车报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