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业储能市场分化市场主体身份仍需进一步明确
据能源圈了解到,
工商业储能国内外市场分化
2023年,随着中国各地峰谷价差进一步拉大以及叠加锂电池成本的下降,工商业储能成为储能赛道中增速最快的分支。2023年也被称为国内工商业储能的发展元年。
但2024年,国内工商业储能发生退潮迹象。虽然上半年国内工商业储能仍保持高速增长趋势,但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速均远低于年初部分机构的预测。究其原因,一方面,新进入者的大量涌入使得竞争加剧,工商业储能产品价格已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目前工商业储能的主要盈利模式为峰谷价差套利,但随着电力现货交易的普及,行政价格指令将逐渐退出,目前以浙江为代表的较高的峰谷电价差将无法长久维持;此外,始于浙江的储能消防整治推高储能成本约0.2元/瓦时,且这一整顿趋势大概率会在全国铺开,因此,部分投资方选择了暂时观望。
2024年是海外工商业储能的元年。在电价上涨、电力供应不稳定、可再生能源快速扩张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欧洲、美国、东南亚、中东、北非、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工商业储能需求逐渐释放。据储能产业智库“行家说储能”公众号的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中企海外工商业储能订单和项目主要分布在荷兰、英国、保加利亚、瑞典、捷克、罗马尼亚、芬兰、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根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Solar Power Europe)预测, 2024年欧洲工商业储能新增2.7吉瓦时,2028年则有望新增19.5吉瓦时。
在自发市场条件下,赢利能力可以说是工商业储能规模增长的唯一动力。我国的工商业储能将会如何发展?
储能的发展搭上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班车。“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的定位说明我国有意长期保持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我国的化石能源资源禀赋是“富煤贫油少气”。三次石油危机、俄乌冲突等充分说明全球的能源安全持续面临威胁。因此,“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这是基于我国发展愿景及资源条件的真实描述。
从传统电力系统过渡到新型电力系统,调峰的模式由源随荷动转向基于储能的电量时移。从调峰调频等方面看,至少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实施电源结构以新能源为主体是可行的。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新能源+储能”已经实现平价,而且随着电力现货市场的推进,以及价格发现机制的进一步落实,更有利于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转型落实到执行层面,需要解决好新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可靠替代的技术问题。众所周知,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的特点。风电、光伏虽然可以在电量上作为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主力,但是在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方面却难有作为。因此,保障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储能成为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
由于光伏发电还有“白天有、夜间无”的特点,至少在日调节层面给新型电力系统提出了巨大的电量时移需求。因此,新型电力系统对储能的需求不仅是不可或缺,而且量非常大。
独立储能之工商业储能前景可期
储能的配置规模布局,就源荷两方而言,如果以电源侧为重,那么当电源与负荷间的线路断开时,配置在电源侧的储能也随之与负荷分离,于保供电不利。这说明,满足平滑出力的需求可以作为电源侧储能配置的参照之一。
近年来,独立储能的加快发展开启了对储能安装位置进行优化的先河。虽然目前独立储能以电网侧为主,但如果新型储能的发展重点以电网侧储能为主,将会大量占用公用变电站的间隔资源。从储能电站可靠地向电力系统提供灵活性的角度来看,双回线接入可能更加合理,而实际上目前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大多是单回线接入系统。对于需要较高供电安全性的工商业用户而言,在双回线的基础上向电网公司要求增加第三回线的难度大,而自行建设用户侧储能电站可以起到第三回线的作用,从而提高供电安全性。由于这类储能双回线接入系统,从向系统提供灵活性的角度看,可靠性大幅提高。因此,笔者认为,随着独立储能规模的进一步增长,工商业储能会体现出其投资价值,电力系统也会“乐见其成”。
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除了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外,还在日调节尺度上承担电量时移的任务。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存在电量时移的需求,电量时移在量和时长上又存在较稳定的要求且难以借助杠杆实现。因此初步判断,电量时移对储能规模的需求将远大于系统稳定对储能规模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居民用电采用目录电价,电价波动较小,户储发展空间暂时不大。如果将来居民电价也市场化,考虑到我国对制造业的重视,初步判断居民用电与工商业用电之间仍会保持量级的差距,从而使户储与工商业储能在规模上形成量级的差距。
因此,结合系统稳定、电量时移、提高灵活性资源可靠性、制造业用电、用户供电安全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未来我国用户侧储能中的工商业储能,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独立储能收入保障之从政策到市场
观察独立储能的收入,主要由容量价值收入、峰谷价差收入、辅助服务收入三大类构成,这三项收入的组合及权重各省不尽相同。从收入构成项上看,峰谷价差可以看作是对储能满足日内电量时移需求的补偿与引导。从某种程度上讲,峰谷价差体现了储能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电量时移的需求,是对新能源发电和储能两者规模匹配程度的反映,该收入项是必要的。
辅助服务可以看作是储能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需要,也是必要的。
储能有充电和放电两种状态,其利用小时数的上限自然地仅约为常规电源的一半。而且,储能总体上是个耗能元件,需要为损耗的电能付费。因此,设立反映储能容量价值的收入项也是必要的。
从长期看,单靠峰谷价差难以回收储能的投资成本。一定条件下,辅助服务收入的总规模是有上限的,随着储能规模的增长,分摊到各个具体储能项目的辅助服务收入可能会进一步摊薄。初步判断,如果仅由峰谷价差和辅助服务两项构成储能的收入来源,可能不足以支撑电力储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峰谷价差、辅助服务、容量价值三项收入接近均等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储能收入结构。
在储能市场启动的初期进行短期补贴,是政策对储能支持的体现。随着储能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应安排好储能合理的收入结构,而储能各项收入的价格,则可交给市场来发现。目前,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在各网省均有不同程度的建设与实施。
独立储能的收入结构可以为工商业储能所借鉴,工商业储能也可以参加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从而形成由峰谷价差、辅助服务、容量价值组成且数值接近均等的收入结构。不过,对于工商业储能在未来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规模,在达成共识之前,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比如为工商业储能争取与共享储能的同网同责,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参与容量备用;为工商业储能争取同网同权,获得参与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的权利。
储能的大规模发展是由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决定的。工商业储能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是由国家对制造业的重视、电力系统稳定、电量时移、供电安全等因素综合决定的。而且,在提高灵活性资源的可靠性方面,工商业储能还有可能与电力系统实现双赢。能源转型的有组织行为及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从长期看,储能的收入是有保障的。工商业储能通过参与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容量市场,在体现其价值的同时获得合理的收入。(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
资讯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