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电站设计全知道:准则与典型案例解析

发布时间:2024-12-23    来源:天慧储能光伏知识   关键词:

据能源圈了解到,

储能新时代:电站设计成关键

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储能电站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照亮了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电力供应中所占比重的日益增加,其间歇性和波动性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储能电站的出现,恰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关键方案。它不仅能够在能源富足时储存电能,在能源短缺时释放电能,实现 “削峰填谷”,还能有效提升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弃风弃光现象,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

然而,要想打造一座高效、安全且经济的储能电站,绝非易事,其设计准则至关重要。从储能技术的选型,到系统架构的规划;从安全防护的考量,到运维管理的布局,每一个环节都需精心雕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储能电站的设计准则,并领略一些国内外典型案例的风采,从中汲取智慧与灵感,开启储能电站的探索之旅。

储能电站设计准则大揭秘

图片

(一)设计理念与方案

标准化设计理念乃是储能电站设计的基石。通过对电站功能区域进行精细划分,如将其划分为储能区、变流升压区、监控区等基本模块,各模块均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设计图纸。如此一来,模块与设备之间能够实现通用互换,极大地减少了备品备件的种类,不仅降低了建设成本,还为后期的运维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以某大型储能电站为例,其电池舱采用统一的尺寸与接口设计,无论是电池模块的更换,还是整个电池舱的替换,都能迅速完成,大大缩短了故障修复时间,提高了电站的可用性。

通用化的设计方案则是储能电站广泛应用的关键。一个优秀的通用设计方案能够覆盖多种类型的储能电站,无论是电源侧、电网侧还是用户侧的储能电站,无论是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还是其他新型储能技术,都能在这个通用方案中找到契合点,满足绝大多数储能电站工程建设的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设计与建设的统一,减少因项目差异而带来的重复设计与建设工作,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与效益。

(二)标准规范共融

在储能电站的设计过程中,国标与企标需协同考量。国标如《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规程》等,为储能电站的设计、建设与运行提供了基本的安全框架与技术要求;企标则可在国标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与实践经验,进一步细化与优化设计标准。例如,在储能变流器的技术要求方面,国标规定了基本的性能指标与安全规范,企业标准则可针对自身产品的特点,对变流器的效率提升、响应速度、可靠性增强等方面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保障储能电站的高质量建设与安全运行。通用技术条件、设计规范、技术导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接入电网测试规范等多方面的标准,应进行一体化通盘考虑,确保储能电站在各个环节都能符合规范要求,实现无缝对接与协同工作。

(三)核心装备模块化

模块化建设为储能电站带来诸多显著优势。实施模块工业化与应用工业化理念,将储能电站的核心装备进行模块化划分,能够大幅提高工程建设效率。户外设备采用预制舱式组合设备,便是模块化建设的典型应用。这些预制舱在工厂内进行规模生产、集成调试,实现了标准化配送,有效减少了现场的安装、接线与调试工作,降低了现场施工的难度与风险,提高了工程建设的安全性、质量与效率。例如,某储能电站项目采用预制舱式储能系统,每个预制舱集成了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储能变流器等核心设备,在工厂内完成组装与调试后运往现场,仅需进行简单的连接与测试,即可投入运行,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

(四)施工运维有讲究

机械化施工在储能电站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减少现场 “湿作业”,借助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安装、接线与调试工作,能够显著提升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与效率。例如,采用自动化的吊装设备进行电池舱与设备的安装,不仅提高了安装精度,还能有效避免因人工操作而带来的安全风险;采用智能化的接线设备,可提高接线质量与速度,减少接线错误的发生。

运维方面,需精心规划以保障电站的长期稳定运行。电池舱通道宽度预留 1 米以上,为运维人员提供充足的操作空间,便于设备的检修与维护;二次配置就地监控系统,可实现对电池、PCS 等设备的灵活监控与数据读取,实时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半户内布置方案中,屋内设置休息室,为检修运维人员提供舒适的值班休息环境,确保他们能够在良好的状态下工作;PCS、主变均布置于户内,可有效避免天气因素对运维检修工作的影响,提高工作的便利性与安全性;升压变低压侧设置环网柜,进一步提升运维安全性,减少故障发生时的停电范围与影响程度。

(五)安全节能并重

安全是储能电站设计的重中之重,三级防护系统为其保驾护航。一级防护通过 BMS、EMS 系统实时监控电池状态和储能电站系统状态,一旦检测到故障,便能及时对发生故障的部分进行故障退出,防止故障的进一步扩大;二级防护依靠合理设计防火分区,将电站划分为不同的防火区域,如将电池舱背靠背布置的两个电池舱单元作为防火小单元,升压变和 PCS 同建筑布置作为防火中单元,防火中单元间靠道路距离划分形成防火大单元,有效阻止火灾的蔓延;三级防护则在电池舱内设置灭火装置,如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在电池舱外设置水消防系统,共同作为储能电站灭火的最后一道防线,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扑救,最大程度降低火灾造成的损失。

在节能方面,储能电站亦有诸多举措。小容量储能电站采用一级升压系统,相较于多级升压系统,可有效减小电能损耗;站用变集中设置在母线上,实现共享备用变功能,避免了因分散设置备用变而带来的容量冗余与损耗;PCS、升压变容量合理匹配,减少容量冗余,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储能电站内均采用低损耗设备,如低损耗的 PCS、升压变、站用变等,从源头上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储能电站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典型案例:理论与实践的交融

(一)江苏镇江电池储能电站

镇江电池储能电站作为江苏首个规模最大的电网侧储能电站,其背景与当地的能源结构调整息息相关。由于镇江谏壁电厂部分煤电机组关停,丹徒燃气机组又未能如期建成,为了应对夏季用电高峰的压力,江苏省电力公司创新性地采用电池储能电站来填补电力缺口。

该项目总容量达 101MW/202MWh,采用 “分散式布置、集中式控制” 的独特方式,充分利用镇江的 8 处退役变电站场地以及在运变电站的空余场地进行建设。这种分散式布置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力基础设施资源,减少建设成本和土地占用;而集中式控制则确保了对各个分散储能单元的统一调度和高效管理。磷酸铁锂电池的选用,既考虑了其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又兼顾了成本效益。

自投入运行以来,该电站为电网运行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包括调峰、调频、备用、黑启动以及需求响应等。在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它能够有效地缓解电网供电压力,通过在用电低谷时充电,用电高峰时放电,实现 “削峰填谷”,保障了电网的稳定运行,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电力调度员,精准地平衡着电力供需的天平。

(二)南京江北储能电站

南京江北储能电站是我国首个梯次利用的电网侧储能电站,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储能领域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其最大充放电功率可达 13.088 万千瓦,总存储容量 26.86 万千瓦时,规模宏大。

该电站的创新之处在于涵盖了集中式储能、梯次利用和移动式储能三种模式。集中式储能远景 18 万千瓦,本期建设 11 万千瓦,采用半户内布置方案,户外电池舱背靠背布置并设置防火墙,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增强了安全性。梯次利用储能则是对废旧动力电池的 “二次生命” 赋予,本期及远景建设 2 万千瓦,包括 1.5 万千瓦梯次锂电池和 0.5 万千瓦梯次铅酸电池,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最大化价值挖掘。移动式储能系统远景容量 1.5 万千瓦,以标准化集装箱为载体,机动车为运输工具,具备并 / 离网双模式运行及无缝切换功能,为应急供电和灵活调配提供了可能。

在技术应用方面,项目整体工程引入了物联网等前沿技术,通过对梯次利用电池健康状态的大数据分析,能够提前洞察电池的寿命状态和潜在缺陷,进而优化电池能量转换拓扑结构,使每一个电池的存储能力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仿佛为电池配备了一位智能 “体检医生” 和 “性能优化师”。此外,该电站还积极探索 “多站合一” 的建设运营模式,计划将变电站、储能站、光伏充电站和数据中心有机融合,实现能源和数据的深度融合与共享,为构建智能高效的能源生态系统奠定基础。

(三)西藏日喀则岗巴光储电站

西藏日喀则岗巴光储电站犹如一座屹立在高原上的能源灯塔,在高海拔地区的储能电站建设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地处平均海拔约 5000 米的青藏高原,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不仅导致风力发电机组输出功率下降、光伏系统散热效率降低,还使得储能系统电压降增大,电压调节困难重重;同时,昼夜温差大以及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设备的绝缘水平、散热能力和可靠性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为了攻克这些难关,该项目采用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在储能技术方面,选用了构网型储能技术,这一技术犹如电网的 “稳定器”,能够在高海拔、弱电网的环境下,构建起稳定的电压源,实现快速调频调压、增加惯量和短路容量支撑、抑制宽频振荡等功能,有效提升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在面对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时,构网型储能技术可以迅速调整输出功率,确保电网电压和频率的稳定,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舞者,在复杂多变的高原气候舞台上翩翩起舞,始终保持着优美的舞姿(电网稳定运行)。

此外,针对高寒环境,项目研发了能量密度高且具备加热功能的液冷储能系统,如同为储能设备穿上了一件 “保暖外衣”,保障了储能系统在低温环境下的可靠性和发电性能。该电站的成功建设,不仅为高海拔地区的光储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也为我国在极端环境下的储能技术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是我国储能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 “丰碑”。

储能电站设计的未来展望

通过对储能电站设计准则的深入探讨以及典型案例的详细剖析,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储能电站在能源转型中的关键作用与巨大潜力。未来,储能电站的设计将继续秉持安全至上、高效节能、智能灵活的理念,不断创新与突破。随着新能源技术的迅猛发展,储能电站将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更加紧密地融合,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撑。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期待储能电池的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成本大幅降低、寿命显著延长;储能系统的智能协同控制技术将更加成熟,实现集群化、分布式储能的高效管理与优化调度;此外,新型储能技术如超导储能、超级电容储能等有望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储能电站的多元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总之,储能电站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它将为我们开启一个更加清洁、稳定、可持续的能源新时代,让我们拭目以待,共同见证这一伟大变革的到来。

资讯来源:天慧储能光伏知识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暂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