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光伏发电项目规划选址要把好生态关
据能源圈了解到,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了《关于加强陆域风电、光伏发电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旨在扎实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以高水平保护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月—9月,光伏发电、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别同比增长48.3%、19.8%,新增装机容量分别同比增长24.77%、17%;光伏发电、风电装机总规模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39.56%。无论是累计装机容量、新增装机容量还是整体电力占比,均呈上升态势。光伏发电和风电已经成为我国第二、第三大电源,且投产规模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在促进能源行业清洁低碳转型的同时,风电、光伏发电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也逐渐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区域性、复杂性转变,出现了项目布局日益临近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环境脆弱区、人口稠密区等环境敏感区,生态环境影响复杂等问题。今年3月,就有媒体报道了光伏发电站侵占高标准农田的问题,不仅光伏效益未达预期,而且对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造成了影响。还有一些地方,未经论证便占用草原、林地,其中有一些区域属于生态脆弱地区,植被破坏不易恢复,也挤压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此外,一些项目产生的噪声、光影闪烁对居民生活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部分企业和地方受利益驱使,想在行业竞争中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增加财政收入,于是大干快上,在项目选址、工程设计等环节缺乏前瞻性和科学合理的规划。更有甚者突破法律底线,在已有土地条件不满足建设需求时,盯上耕地、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土地。这些行为偏离了我国加快能源转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初衷,扰乱了其他地方和企业平稳推进风光产业发展的进程,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市场环境,亟待引起重视并加快解决。
源头防控在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要促进风电、光伏发电行业绿色发展,同样需要抓好源头。这就需要各地在项目布局规划、选址阶段,就要把好环境影响评价这一关,坚持分区发展,通过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从根本上防范生态破坏等问题的发生。
规划布局要合理。数量上的盲目扩张,一方面,会导致供需失衡、价格快速下跌、企业亏损;另一方面,也会超出当地自然恢复能力,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各地在规划布局风光项目时,要坚持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分步实施、绿色发展的原则,充分论证项目实施的长期性、叠加性、累积性影响。科学优化项目选址布局及开发时序,合理控制开发强度,避免过度开发,严格生态环境保护,保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企业也要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避免低水平重复扩张,要通过科技创新提供差异化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项目选址要科学。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建设条件、外送通道、调峰能力、落地消纳等情况不尽相同,要按照分区分类的原则做好统筹,并充分做好与主体功能区战略及生态功能区划的协调。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作用,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鼓励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集中布局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在油田、气田、采煤沉陷区等受损非耕地区,可因地制宜布局风电、光伏发电;在中东部土地资源紧张地区上马风光项目时,必须考虑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中的优先保护单元,审慎布局大规模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选址尤其要避让生态保护红线及各类自然保护地、基本草原、天然林地等环境敏感区,重要鸟类、其他珍稀濒危陆生野生动物的重要迁徙通道及栖息地,以及珍稀濒危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
风电、光伏发电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在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只有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赢,才能确保风光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