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的能源足迹 | 从胜利油田看我国油气行业增储上产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05-28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   关键词:胜利油田,油气行业,油气开发,

胜利答卷

——从胜利油田看我国油气行业增储上产新动能

河海交汇的一刹,一边是黄,一边是蓝。

黄河携带大量泥沙从东营汇入渤海,造就了这方“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在这里起步,造就了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

5月6日,记者走进胜利油田优良传统展厅,《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经典旋律萦绕耳畔,油田60多年敢为人先、担当奉献的胜利底蕴激荡人心。

进入新时代,老油田储量递减、开采难度加大等一系列难题已无可回避,油田发展需回答好“既要绿色发展又要能源安全”的时代命题。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胜利油田时强调:“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依托油气产业培养壮大绿色低碳融合创新产业,通过绿色低碳融合创新产业回馈油气主业,不断拓展胜利油田的发展空间。”中国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胜利油田分公司代表孙永壮表示。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谋事干事的总纲领,让思想伟力在“端牢能源饭碗”的实践中充分释放,胜利油田再次踏上通向胜利的新征程。

“坐稳”老油田

在来到胜利油田前,记者一直心存疑惑:1961年发现的老油田,还有多少原油可以开采?

“这也是原来我们一直反问自己的问题。但现在,我们已经不再发问,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是了。”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张世明笑答。

底气从何而来?

“其实采油工作并非多数人想象的那样,一个区域采空了就没有油了。只能说现阶段的开采手段和开采技术,仅能支撑我们采出相应体量的原油罢了。随着科技创新、勘探开发水平的不断提高,油田采收率可以实现新的攀升。”张世明坚定地说,过去无法开采的油藏,通过技术进步,可以让更多储量变成产量,“科技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坐稳老油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胜利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用张世明的话来形容:“如果把地下油藏比作一个盘子,那胜利油田的油藏就像是摔碎的盘子,还被人又踢了一脚,七零八落对不起来。”

在经历了自然压力采油及水驱采油阶段后,油田继续保持原油稳产和效益开发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向油田开采极限发起挑战,胜利油田将目光锁定在三次采油技术的多元攻关上。

作为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的研究员,姜祖明的工作,就是要攻克三次采油技术,在这些“摔碎的盘子”中采出更多原油。

然而,采用何种化学药剂、用多少压力、适合多高温度······所有的参数都不确定,其困难程度可以想象。“我的工作就像是在一片黑暗中找寻路径,却连个手电筒的光都没有。”姜祖明笑言。

没有出路,就自己蹚出一条路;没有光亮,就做自己的明灯。

雷打不动。每天一大早,姜祖明都会准时出现在实验室内,称量、溶解、加料、记录温度······辗转于各项试验之间,时常到晚上八九点才会结束一天的工作。

日复一日,这样的工作重复了8年。在导师的带领下,姜祖明和同事们硬是凭着一股韧劲、一腔热血,在化学驱油技术的道路上,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以粘弹性颗粒驱油剂为例,在他们的努力下,探索形成了非均相复合驱油技术,一举突破“60%”这个行业内曾经默认的石油采收率极限。目前,该技术已实现工业化推广,助力特高含水后期老油田经济有效期延长10年。

向老油田要增量,也要向新油藏寻突破。

近年来,在新的沉积理论指导下,胜利油田在以往认为不可能成油的区域,还发现了新的资源和储量,稳产基础不断夯实。

至今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胜利油田时的场景,黄利民仍激动不已。

两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胜利油田莱113区块考察,时任胜利石油工程公司黄河钻井70183SL钻井队平台经理的黄利民负责现场讲解。

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大家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石油人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始终保持石油人的红色底蕴和战斗情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总书记的嘱托,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让增储上产更有保障。”黄利民说。

彼时的闪光记忆,如今的动力源泉。

“近年来,我们依靠技术进步‘优快’打井,实现了提速提质提效。比如在丰页区块,我们采用了20项新技术、新工艺,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流;打井时间也从过去的160天,缩短为目前的3天左右。”黄利民不无自豪。

他们的工作成果正是胜利油田发力增储上产的缩影,让老油田持续迸发新活力。

2023年,胜利油田油气勘探取得4个突破、6个规模发现,生产原油2345.12万吨,同比增加近5万吨,连续6年稳产后实现箭头向上。

“胜利正值壮年,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突破,我们更有底气把能源的饭碗‘端得稳’‘端得好’‘端得牢’。”张世明表示

驱油又封碳

步入胜利油田莱113区块,整洁的柏油路、有序的绿化设施,整个生产区与周围景致融为一体。不远处,2个五六米高、横置于地上的白色储罐引人瞩目。

“这是我们CCUS项目专用的储气罐,可储存100吨的二氧化碳。”胜利油田莱113区块站长范少伟介绍道。

CCUS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英文简称,即把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提纯,继而投入新的生产过程进行再利用和封存。“CCUS可以实现石油增产和碳减排双赢,是化石能源低碳高效开发的新兴技术。”范少伟说。

2023年7月11日,一条管线让相距百公里的齐鲁石化和胜利油田架起了沟通的桥梁——“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投运。

“这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线,补齐了国内CCUS的产业链条。”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油田CCUS油藏开发高级专家张传宝介绍,“我们利用运输过来的二氧化碳,实现对地层深处原油的开采。这种技术属于三次采油的范畴,具有驱油效率高、采油成本低、封存率高等特点。”

利用二氧化碳驱油,其原理何在?记者在二氧化碳气驱实验室找到了答案。

该实验室的实验桌上,并排陈列着数个长约10厘米、直径约2厘米的圆柱形地下岩心标本。拿起其中一个仔细观察,标本切面紧致细密,很难发现有孔隙的存在。

“我们的一部分原油其实就藏在地下深处这些肉眼难以辨别的岩缝中,而二氧化碳则可‘挤’进这些缝隙,与其中的原油实现混相,从而驱替出微小孔隙中的原油,实现对原油开采的同时,也可将二氧化碳封存于地下。”张传宝介绍。

“截至目前,我们已注入二氧化碳2.3万余吨,受效油井增产30%,对应油井实现了产能增加、含水下降、产量提高并确保了安全绿色生产。”范少伟说。

包括莱113区块在内,胜利油田已在13个区块应用CCUS技术,累计注入封存二氧化碳100余万吨,平均单井产量提升36.8%。

封碳驱油,变废为宝,既为二氧化碳的“储”提供了路径,更为原油的“采”提供了方案。

CCUS技术仅是胜利油田“延寿”的秘诀之一。为了实现增储上产的目标,胜利油田做实海上、西部、低渗、稠油、页岩油、化学驱、CCUS等产量增长点。这些增长点,无不彰显着创新的底色。

记者翻阅《胜利油田“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发现,10项基础理论研究、60项关键技术攻关、20项集成配套推广、6项前瞻储备技术······条理清晰,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引领着油田科技创新的方向。

截至2023年,胜利油田累计生产原油超13亿吨,占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近五分之一。

新能源加持

1962年9月23日,营二井获日产555吨高产油流,刷新了全国单井日产最高纪录,这就是胜利油田被称为“九二三厂”的由来。

2024年5月8日,当记者走进营二井生产区,看到最多的却不是采油装置,而是排列整齐的光伏矩阵。

“我们盘活了区域内11.6万平方米土地布局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7.2兆瓦。”胜利油田新能源开发中心太阳能一部电力工程主管师吴磊向记者介绍。

“真的有一种传统与现代融合碰撞的感觉。”2022年刚刚入职胜利油田的“新兵”辛燕燕感叹。

而对于1996年就加入胜利油田工作的吴磊来说,“光伏+油气”的融合模式,带给吴磊最大的感受还是环境的改观。

“以前,这片区域除了采油装置一带,周围都是荒地。如今,随着光伏项目的推进,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也让我们的油区变得宽敞洁净起来。”吴磊介绍。

营二井亮眼的远不止于此——

运用“太阳能+蓄能+谷电”光热利用技术替代燃气加热炉,解决了传统加热设备高能耗、高排放的问题;

采用“光伏+直流母线”技术构建多源微网,减少变压器6台,能耗降低12%;

开展区域风电试验,为油田多元发展探索了新路径……

曾经的功勋井,如今的综合能源示范地!

这样鱼和熊掌兼得的故事,还在胜利油田的土地上不断上演。

在东营市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内,12台静音抽油机正在不断运行。“按照‘地下高效采油、地上观光旅游’的规划,这里已经实现了‘油不落地、气不上天、水不外排、噪声不超标’的目标。”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六户管理区党总支书记彭明福向记者介绍。

其实,无论是窗明几净的实验室台架,还是如火如荼的油井生产现场,抑或是绿意盎然的油区,处处显现出这个年过花甲的老油田所焕发出的新生机。

大情怀才有大担当,大担当成就大事业。透视胜利油田向科技创新要资源、要储量、要产量的底气与魄力,我们看到的是我国油气行业胸怀保障14亿多人能源安全的“国之大者”、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责任担当。

正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所说:“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不断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石油石化创业发展史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在新征程上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中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石油辉映芳华,胜利书写华章。从远古时代流淌至今的万里黄河,奔流不息,源远流长,我国油气行业也正以新的生命力续写新的传奇。

何以胜利?永续胜利!能源的饭碗必将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记者手记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立夏刚过,荷香初绽。来到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山东东营,轻快的风带着几分湿润。无人机上天,神奇的龙悦湖现出“龙身”,润泽两岸万丈土地。

龙悦湖景区不远处,“‘端牢能源饭碗’首倡地”的标识格外耀眼。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胜利油田时来过的莱113区块。

1.5万平方米的区域被红顶房屋、青灰色步道、绿色草坪装点得干净整洁。区块一侧,2个五六米高的白色储罐可用于储存100吨的二氧化碳。

“这就是自主知识产权走向工业化应用的实践现场。”莱113区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不但要为国“加油争气”,还要让国家少些“碳”息,这是“端牢能源饭碗”的“胜利底气”。

不做选择题,要鱼和熊掌兼得。不仅要“端得牢”,还要“端得稳”“端得好”,这是“端牢能源饭碗”的“胜利担当”。

谈及“如何端”,胜利人频频提到两个关键词:“精细勘探”“自立自强”。

两组对话,回荡脑海。

其一,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记者来到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采访。“1961年发现的老油田,如今还有多少原油可以采?”“随着科技创新、勘探开发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有信心发现更多的油藏,有能力把更多储量变成产量,让能源的饭碗装入更多‘胜利油’。”

其二,在孤岛采油厂的一个配注站中,由工人调配好的一种液体正通过加压泵注入地下。“这就好比用‘洗衣液’将岩石中的石油‘洗’下来。这种化学驱油技术像是一个支点,一旦攻克,就能撬动一大批储量,带动原油产量的提升。”一旁的“胜利人”自豪地说。

记者一路采访了多个点位,感受最深的是胜利油田有两笔财富传承至今,一笔在地下,60多年累计为国家贡献原油13亿吨;一笔在心中,60多年胜利人始终敢于担当、勇于变革、敢为人先。

所以,当人们再问胜利油田:何以取得新的胜利?

不妨来这里走一走,一个充满朝气的新胜利正向你走来。

资讯来源:中国能源新闻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暂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