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能源圈了解到,近日,大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氢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提案》(0233号)答复意见。
针对XX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氢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提案,大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回应称:
1、目前,金普新区“氢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和监测平台”已完成建设;大连化物所加快制氢、储氢和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新一代基于高性能膜电极和薄层金属双极板电堆单堆功率达到200kw以上;大连海事大学牵头“氢能驱动典型船舶关键技术”项目将引领我国氢动力船舶标准化设计、数字化建造及智能化运营。我们将继续加大支持产业链创新发展,加强氢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成果转化,重点发展低成本、大功率的氢燃料电池电堆及规模化生产。
2、近期(2021-2025年),以高压氢气集装管束短距离运输优势,积极推进氢气高压气态运输,适时增加长管拖车数量,保障用氢需求,探索开展更高压力的氢气长管拖车运输、有机液态运输、液氢运输和管道输氢示范。远期(2025-2035年),适时开展掺氢天然气管道和纯氢管网建设规划,逐步扩大管道运氢的规模和覆盖范围,形成完备的氢气管网建设和运营技术体系,降低氢气储运中心到消费终端的氢气传输成本。
3、目前,大连市已建成加氢站6座,其中甘井子区2座、金普新区2座、高新区2座(高新区包含一座企业自用加氢站);各地区正在推动建设加氢站8座,其中甘井子区1座、高新区1座、金普新区5座、太平湾1座。下一步,我市相关部门将不断完善政策,吸引社会投资热情;并鼓励自建自用加氢站,不断推进氢能产业向好发展。
全文如下:
XX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氢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工业发展提出的真知灼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对本提案的办理概述;
为做好本提案的办理工作,我局会同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人社局等单位从各自职责提出了办理意见,并由我局汇总答复。
大连是氢能与氢燃料电池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高地,研发资源、研发能力和创新成果在国内外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已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氢能产业链。在氢燃料电池电堆及部件方面,有新源动力、国创氢能等企业;在氢燃料电池系统及零部件方面,有洺源科技、大连宇科、大连擎研等企业;在燃料电池测试设备方面,有锐格、宇科等企业;在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方面,有豪森等企业;在氢燃料电池整车整机方面,聚集了东风日产、一汽大客、华晨等汽车企业,中车大连、大连齐车等轨道交通企业以及大连船舶重工、中远船务等船舶制造企业。氢气制取方面,有福佳大化、中触媒等廉价副产氢源企业,岩谷气体等甲醇裂解制氢企业,红沿河核电站、华能大连电厂等具备绿氢制取条件的企业;氢气储运方面,有岩谷气体等专业氢气储运企业。在氢检测方面,大连锅检院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核准的气瓶和瓶阀等特种设备的型式试验机构,也是我国唯一一家综合性国家气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另外,大连具有雄厚的装备制造业基础,能够为氢能产业中压力容器、泵、阀等配套设备制造提供支撑。
二、对提案建议的逐条答复;
(一)加快关键技术研发
我市科技等部门持续优化科技攻关组织模式,通过实施“揭榜挂帅”、重点研发计划、科技人才等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氢能源汽车领域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加速氢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目前,金普新区“氢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和监测平台”已完成建设;大连化物所加快制氢、储氢和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新一代基于高性能膜电极和薄层金属双极板电堆单堆功率达到200kw以上;大连海事大学牵头“氢能驱动典型船舶关键技术”项目将引领我国氢动力船舶标准化设计、数字化建造及智能化运营。我们将继续加大支持产业链创新发展,加强氢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成果转化,重点发展低成本、大功率的氢燃料电池电堆及规模化生产。
(二)解决氢气储运问题
我市将根据氢能产业发展进程,推进氢储运基础设施和氢气管网等氢储运系统建设。近期(2021-2025年),以高压氢气集装管束短距离运输优势,积极推进氢气高压气态运输,适时增加长管拖车数量,保障用氢需求,探索开展更高压力的氢气长管拖车运输、有机液态运输、液氢运输和管道输氢示范。远期(2025-2035年),适时开展掺氢天然气管道和纯氢管网建设规划,逐步扩大管道运氢的规模和覆盖范围,形成完备的氢气管网建设和运营技术体系,降低氢气储运中心到消费终端的氢气传输成本。
(三)搭建技术创新载体
一是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聚焦燃料电池系统的集成优化、高性能材料开发与应用、智能化制氢技术等关键领域,支持氢能源汽车龙头企业与在连高校院所集聚创新资源,共同建设氢能领域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健全联合研发攻关机制,提升氢能源安全高效利用、系统集成及关联产业融合创新能力。
二是强化氢能领域科技合作交流和科技招商。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依托区域合作专项、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等,开展氢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合作。强化科技招商,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氢能头部企业及研究机构在连落地,为我市氢能源汽车产业延链补链。
(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我市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向重点园区集聚,规划布局“一区两园一基地”。加快建设高新园区氢能技术研发走廊,着力提升金普新区氢能装备制造业产业项目承接力;加快推动太平湾合作创新区“港产城”一体化绿色氢湾建设;长兴岛经济区加快建设绿氢项目并布局甲醇储运基地,发展氢基能源产业,推动石化项目绿氢替代。
(五)完善氢能汽车基础设施
目前,全市已建成加氢站6座,其中甘井子区2座、金普新区2座、高新区2座(高新区包含一座企业自用加氢站);各地区正在推动建设加氢站8座,其中甘井子区1座、高新区1座、金普新区5座、太平湾1座。下一步,我市相关部门将不断完善政策,吸引社会投资热情;并鼓励自建自用加氢站,不断推进氢能产业向好发展。
(六)推进示范应用工程
近年来,按照全市氢能产业发展工作总体部署,我市以氢燃料公交车作为切入点积极推进示范应用。2021年,我市投入60台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在5条线路示范运营。近期,我们将重点推动氢燃料电池重卡、货运车在沈大氢能高速示范应用,稳步推动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应用,实现氢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应用,加快研究推动港口及新机场工程建设等场景应用。围绕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规模化示范应用,带动上下游产业及横向产业协同发展。
(七)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打造清晰明了、高效直达的人才政策体系。出台“兴连英才计划”15项人才政策,包含了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科技人才创新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安家费、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薪酬补贴、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健康管理等政策,政策兑现实现“即申即享”,提升用人主体和人才体验感和获得感,各符合条件的用人主体和人才可与相关部门对接办理。
二是围绕产业需求,培养中青年科研人才。合理布局博士后科研创新载体平台,鼓励推荐我市人才申报省“兴辽英才”计划博士后储备项目、优秀工程师等人才项目。深入落实“兴连英才计划”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资助、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等资助项目,实现政策直达、待遇高效兑现。强化人才激励制度,增强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意识,高质量开展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选拔推荐工作。
三是着力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效率及水平。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为牵动,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按照“让企业申报有渠道、让人才发展有通道、让人才评价有实效”的原则,开展民营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职称评审“直通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