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载体,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期。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中国及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氢能发展规划,推动产业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应用。作为国内氢能领域的领军企业,旭阳集团依托政策红利,加速在制氢、储运、应用全产业链的战略布局,成为氢能产业变革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一、国内氢能政策与现状:从顶层设计到产业爆发
我国氢能产业政策体系自2019年起逐步完善,形成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特色实践相协同的发展格局。
中央层面,国家于2020年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河南、河北五个地区以城市群模式进行推广应用。2022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确立氢能战略地位,明确"三步走"发展目标,提出到2035年将形成覆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占比显著提升。2022年《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着重构建氢能产供储销体系,随着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文件的正式实施,氢能被纳入国家能源管理体系,成为“国家能源体系核心组成部分”。未来,政府将逐步发挥投资带动放大效应,积极支持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同时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渠道对氢能项目予以支持。
地方层面则着力于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仅2024年国内各地方政府就出台氢能产业相关政策超322项。目前,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中,除云南省、黑龙江省、台湾省、澳门特别行政区外,其余30个省市区皆已出台省级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中长期氢能产业发展目标,梳理氢能产业各环节发展路径等。为强调氢能的能源属性,更多省市出台政策推动非化工区制氢松绑、危化许可松绑,减少项目审批程序,降低项目综合成本,加快项目实施落地。“氢能高速”作为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重要场景之一,现已有“七省三市”推出相应减免政策,免收高速费用后,氢能重卡全生命周期成本比燃油重卡节省约30万元以上,若减免政策得以延续以及其他地区进行政策跟进,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或将进入全新阶段。
在国内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氢能产业发展的脚步提档加速,显现一片生生不息的景象。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我国氢能产业布局从“蓝图”变为“施工图”,迈入规模化和商业化阶段,不断开辟氢能技术新赛道和产业融合新模式,加速释放氢能新质生产力。譬如:近5万吨/年可再生能源制氢氨醇项目落地;超百公里纯氢/掺氢管道启动建设;百余座加氢站建成投运;交通、化工、冶金、发电等领域项目示范基本成型;2024全年电解槽出货量超过1吉瓦,价格相较2023年下降10%;燃料电池汽车销量突破5000辆,系统成本相较2023年下降30%;等等。
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施,构筑起“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多元应用”完整的氢能产业政策框架。作为全球最大独立焦炭生产商及供应商从而具有资源、区位、成本、质量、工艺、低碳等氢能产业发展六大优势的旭阳集团,从2019年战略启航氢能产业整体规划发展、2020年建成投产一期高纯氢项目肇启氢能业务全产业链加速布局到2024年液氢技术突破,始终精准把握政策脉络,实现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形成了覆盖“制-储-运-加-研-用”氢能生态闭环,完成了从传统能源巨头到氢能生态引领者的华丽转身。
二、全球氢能政策与现状:多极化竞争与合作
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大力发展氢能产业,聚焦制氢成本经济性、氢运输安全性、氢加注设施便捷性和下游场景适用性等具体发展问题,世界主要经济体进入氢产业提速发展阶段。截至2024年底,全球有超过41个经济体制定了氢产业战略。欧盟《氢能战略》设定2030年可再生氢产能4000万吨目标,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清洁氢提供最高3美元/公斤补贴,日本《氢能基本战略》计划2050年氢能占终端能源15%。国际巨头如壳牌、林德等均加速氢能布局,技术竞争聚焦绿氢制备、储运成本及应用场景创新。
到2024年底,全球绿氢项目规划装机量超过5GW,中国在电解水制氢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占全球总容量的70%。电解槽是当前氢能投资的重点领域,全球电解槽的投资达到29亿美元,包括阴离子交换膜(AEM)电解、甲烷催化裂解制氢、高温电解技术(SOEC)等,这些技术创新为降低氢气生产成本和提高效率提供了可能性。到2030年,全球电解槽产能有望增加至520GW。
尽管氢能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但全球政策的协调和标准化,特别是氢气跨国贸易和运输基础设施法规的建设仍是一个重要问题。预计未来国际氢能政策将进一步向需求端倾斜,可能会推出更多的强制性配额、碳定价机制以及更多的市场激励,以刺激低排放氢气的使用,尤其是扩大氢气在工业和运输领域的应用;与此同时,国际合作也将成为氢能政策的一个重要方向。
从如上全球氢能政策与现状的解读,无疑蕴涵了对于像旭阳氢能这样占据行业先机企业的众多机遇,而于后续完成与亿华通的深度整合后,相信基于双方产业链的协同赋能、相辅相成,会汲取到更多的公司发展利好。
三、氢能革命的“中国模式”与旭阳机遇
2024年12月,国家工信部、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到2027年清洁低碳氢在冶金、合成氨等行业规模化应用的目标,标志着氢能从交通领域向工业领域的战略延伸。《实施方案》强调,未来将对符合条件的氢能低碳前沿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产能延期置换政策支持,鼓励能源企业、化工企业等联合推进绿色合成氨示范项目建设,推动规模化风光离网制氢、合成氨工艺流程柔性调度控制、“电—氢—氨”全系统协同控制等应用,开发小型撬装式、模块化生产装置,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氨—肥”并就地消纳。
这种政策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在旭阳氢能的发展历程中亦尤为显著,给出了生动诠释:国家强调安全储运技术攻关,旭阳同步布局输氢管道与液氢制备项目;中央倡导可再生能源制氢,旭阳2024年启动绿氢装备研发;政府推行氢车运营补贴,旭阳构建运输线路的氢能替代场景与加氢站;等等。正是这样的战略协同,使得旭阳快速布局氢能产业及创新技术的方向坚定、决心坚决、步履坚实,创造了政策导向下产业升级的标杆案例。未来,旭阳集团还将通过精准匹配国家氢能政策精神,在制氢、储运、应用全链条,加速技术突破,加大产业协同,尤其在绿氢制备、液氢储运、燃料电池电堆等领域持续创新、寻求突破。
此次旭阳集团收购亿华通,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提供基础支撑和应用场景,新兴产业为传统产业注入创新活力和转型动力,则拓展又一响应国家政策而为之的重要创新实践。国家鼓励氢能技术自主化,致力于突破“卡脖子”环节,如PEM电解槽、催化剂等。旭阳集团与亿华通的整合,将有助于加速氢能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落地,推动中国氢能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亿华通在燃料电池系统方面的技术领先地位,将为旭阳集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旭阳集团在高纯氢及液氢制备、电解槽等方面的研发成果,会给亿华通提供坚实的基础及补充。彼此好借力,将显著聚增技术研发能力,有力推动中国氢能技术的自主化,全面提速国产替代进程。
当前,政策红利的释放正为中国氢能产业开辟万亿级蓝海市场,而旭阳的战略布局,恰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生动注脚。作为政策受益者与行业引领者,旭阳将继续发挥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的优势,技术引领+政策驱动,着力在氢能储运、绿氢制备等领域深耕细作,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氢能产业集群,打造全球氢能产业的一流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