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厂电路故障大揭秘:从“老式万用表”到“智能AI侦探”

发布时间:2024-12-17    来源:   关键词:
还记得20世纪初,电气设备刚刚崭露头角时,工程师们是如何检测电路故障的吗?没错,他们靠的是经验和一把万用表。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工程师们,就像是在电路的迷宫中探险,用万用表这把老式宝剑,一点一点地寻找故障的蛛丝马迹。但随着电路越来越复杂,这种老式宝剑显然已经不够用了。在这种背景下,尤其是对于发电厂而言,故障的检测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各种发电厂的组件故障可能导致短期或长期的断电,这类故障被视为高级故障级别。与其他类型的电厂相比,核电厂因其潜在影响更为严重,因此将安全视为首要任务。核电站由多个关键部件组成,这些部件通过实时测量和监控系统进行管理,以确保安全运行。

即便如此,历史上仍然发生过几起严重的故障和事故。例如,1979年,美国的三哩岛(TMI)核电站就因操作人员的失误导致仪器故障,进而引发了一场严重的事故。此类事件不仅揭示了传统故障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也促使人们思考应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来提升安全性和效率。

图1 三哩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工作人员在清理放射性污染[1]

在这样的背景下,AI技术应运而生。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这些智能侦探能够实时分析大量数据,识别潜在故障,甚至预测设备的维护需求。它们不仅能够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还能为核电厂的安全运行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

核电厂的重中之重 关键电气化设备

在核电厂的运行过程中,电路系统的正常运作是确保核反应堆安全和发电效率的基础。电路故障可能会导致设备失效,甚至引发安全隐患。以核电站控制棒驱动机构电源系统(简称棒控电源)为例,它采用100%冗余配置,电路系统通过上游供电、旋转异步电机系统(RAM)和负荷部分共同支撑整个运行,完整系统如图2所示[2]。

图2 完整棒控电源系统结构图

然而,即便系统设计上具有冗余性,在现实中依然存在故障风险。2019年11月,某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并列运行RAM系统中,一组机组因故障失去磁场,导致正常组出现过电流,最终导致反应堆停堆,致使整个系统失效,给核电站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一事件凸显了电路系统中潜在故障的严重性,尤其是短路故障等常见问题的影响。

在核电厂的关键电气化设备中,可能会出现几种常见的故障类型。首先是短路故障,这种情况发生时,电路中出现意外的低阻抗路径,导致电流异常增大,可能引发设备损坏。短路故障可以进一步分为单相短路和相间短路。单相短路是指电路中的某一相与另一相或接地发生直接连接,形成低阻抗路径。而相间短路是指电路中两相之间发生短路,形成低阻抗路径。相间短路通常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可能导致设备损坏、火灾或其他安全隐患。想象一下,这就像是电路中的幽灵,突然出现,把电流引向了错误的路径。

其次是开路故障,指的是电路中某一部分断开,导致电流无法正常流动,从而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接地故障则是指电路中的某一部分意外与地面连接,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设备损坏或人员触电的风险。想象一下,这就像是电路中的断路器,突然跳闸,让电流无处可去。

此外,过载故障是指电路中的电流超过了设计的承载能力,这可能会导致设备过热,甚至损坏。想象一下,这就像是电路中的超载卡车,超过了道路的承载能力,最终导致道路损坏。

(a)短路[3]

(b)开路[4]

图3 常见故障示意图

故障诊断的神器:监测与报警系统、故障树分析及红外热成像

核电厂在诊断电路故障时,通常会使用多种方法,比如监测与报警系统、故障树分析及红外热成像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能够有效帮助工作人员提前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核电站的监测与报警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体系,通常包括实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系统、报警管理和数据展示四个层面。系统会实时监测电压、电流、温度、振动等各类信号并进行采集,继而交给数据处理系统进行信号滤波与调理、数据压缩存储、趋势计算和阈值判断。系统在报警管理这个模块内设有分级报警机制、声光报警提示以及报警确认和复位等功能,而在数据展示部分则拥有动态曲线显示、设备状态指示和历史数据查询等功能,确保核电站的安全与稳定运行。

图4 华龙一号核能发电机碳刷室智能在线监测系统[5]

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 FTA)是一种重要的故障诊断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来分析问题,首先从最顶层的故障事件入手,然后逐层分解,找出导致故障的具体原因。FTA的优势在于它的系统性和直观性,使得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加清晰易懂。

红外热成像技术则是另一种非常实用的非接触式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核电站的电气设备检查。它通过探测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生成温度分布的图像,从而帮助工作人员识别设备中的热点和温差。在实际应用中,这项技术可以用于检查开关柜、监测变压器等,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a) 高压电机引线

(b) 高压设备电气接头

图5 对电气设备的红外热成像图像[6]

机器学习的魔法:智能诊断从黑箱到透明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的机器学习技术,在核电站的故障诊断中也日益受到重视,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常被视为黑箱,其决策过程难以理解,限制了在关键领域的应用。然而,随着技术进步,机器学习的可解释性不断提升,维护人员可以通过可视化工具更直观地理解模型判断,从而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机器学习能够通过分析大量历史数据,识别设备正常运行的特征模式,包括温度、压力、电流和电压等参数,进而提取出关键特征,建立设备的健康档案。当设备运行时,实时数据会被输入到模型中,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判断当前状态是否正常。

图6 某公司核电系统智能运维与健康管理平台[7]

此外,机器学习的训练和推断过程适合用于大规模并行计算,这与核电站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相契合,使其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优势,即机器学习的自我学习能力使故障诊断系统不断优化。随着设备运行数据的积累,模型能够持续训练提升对故障模式的识别能力,这意味着系统不仅能识别已知故障类型,还能适应新故障模式,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机器学习算法还能够有效应对噪声干扰,就像一个聪明的侦探,能够在嘈杂的环境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在核电站的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晶闸管中的脉冲分量和电流中的高次谐波等噪声,它们可能会影响到数据的准确性。但机器学习算法能够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识别出哪些信号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噪声。它们就像是训练有素的耳朵,能够过滤掉不必要的声音,专注于重要的信息,帮助核电站更好地监测和控制设备的运行,确保安全和效率[8]。

当设备的运行数据偏离正常范围时,智能诊断模型会迅速发出预警,提示维护人员进行检查。这种异常检测技术可以利用端到端的学习方式,直接从原始数据中学习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避免了手动提取特征的繁琐过程,更贴合核电站故障诊断的实际需求。

图7 异常数据识别与检测[9]

核电厂在发现电路故障后,会立即停机并切断电源以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随后,专业技术人员会检查故障原因并修复或更换损坏设备,以恢复正常运行,从而保证核电厂能够及时处理电路故障,保障设备安全与稳定。

综上,核电厂关键电气化设备诊断与处理是确保核电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的核电厂将在故障诊断和预防方面变得更加智能化,进而为人类提供更安全、清洁的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资讯来源: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暂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