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电施工单位核安全文化体系建设
作为一种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核电正日益被社会所了解和接受,但核电站在产生能源的同时产生放射性物质并存在放射性物质释放的潜在风险。针对这种风险的防范,即核安全问题,自核电站建成之日起,就成为核电从业者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美国三哩岛和苏联切尔诺贝利两起核电事故,直接导致了核安全管理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核安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安全问题又一次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习近平主席在荷兰海牙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全面系统阐述了中国发展和安全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的核安全观。随后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和国防科工局在2015年初联合发布《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旨在推动全行业核安全文化的培育与发展;2017年国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核安全文化建设被列入法律条文,将核安全文化提升到新的高度。随后相关部委发布系列规章,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了核设施各参建单位核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措施和管理要求。由此可见,我国特别重视核安全问题,形成了自己的核安全文化。
安全是核电站运行的前提,核电工程质量是核安全的基础与根本。只有建设出高质量的核电站,才能从源头上保证核安全。所以,在核电站建造阶段,应建立以质量保证为核心的安全文化理念体系。但随着国内核电的快速发展,核电建设队伍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即非核领域人员加入核电建设队伍、有经验人员却在流失,核安全文化的稀释、流失和冲突问题凸显,核电施工单位的核安全文化建设和培育刻不容缓。
核安全文化
核安全文化的产生
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事故和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对世界震动很大,经过调查分析得出:事故的核心要素是人为失误及整个管理体系出现问题,根本原因不在于硬件系统上,而在于以人为中心的操作系统上,因此保证核安全的实现,除了必要的技术手段以外,必须充分地、特别地关注并认识人的因素。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于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后评审会议总结报告》中首次引出安全文化的概念。
核安全文化的定义和理解
国际核安全咨询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站安全问题极端重要,必须高度重视核电站安全问题。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核安全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它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其主旨就是要强调人的因素在保证核安全上的主导和核心作用。
也就是说,有良好的设施和安全设备,有必要的体制和管理方法,有制度和法律、法规和标准等技术性硬件仍是不够的,还要从人的生理、心理、价值观念等安全伦理方面认识核安全的本质。
核安全文化建设结构
我国核电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从理念、机制、行为三个方面构建。
理念层面的核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安全思想、意识形态、安全价值观念。核安全文化理念指导着核电施工企业员工安全行动,处于核安全文化体系的深层结构中,是最不容易变更的较为顽固的成分,同时也是对核安全质量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核安全文化理念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保证加强核安全质量自我约束的方法,为企业员工营造重视并严格贯彻各项核安全法规要求的工作氛围。理念需要决策层的积极倡导、管理层的扎实推进、员工层的认真遵守,才能形成人人自觉关注核安全的氛围。
机制层面建立核安全制度文化体系,是核安全文化理念的物化体现和结果,是企业质量安全生产的制度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运行机制,是一切为保证核安全所实施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的总和。通过机制层面促使核安全文化贯穿于核电建设的每个环节、融入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贯彻纵深防御、过程控制、持续改进、合作共赢思想,完善质量管理、绩效改进、经验反馈、培训开发和构建大团队管理体系。
行为规范是行为层面核安全文化的集中表现,反映了公司决策层、管理者以及员工在长期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经验,是指在核安全理念文化指导下,员工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表现。核电建设企业建立科学的员工行为规范体系,规范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每一次行为,约束员工的每一步操作,以此保证核电企业建设安全。
核安全文化建设架构如图1所示。
核电施工单位核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建筑行业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建筑产品的生产是各工序、工种协同合作的过程,大量的隐蔽工程仍然停留在有限的检查把关上,员工的负责、自觉和主动建造优质工程的精神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建筑施工现场和总部分离的现实造成总部对其管理有限,而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多变,应对现场的质量安全问题需要保证各类资源的投入,而事实上,较多的建筑施工单位未能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投入体系,未能将资源投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建筑企业劳动力密集程度高,生产力构成中人的因素占比高,而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80%以上,质量安全知识缺乏、责任意识淡薄,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建筑企业管理层仍然没有完全走出重视进度、成本而忽视质量、安全的误区。
核电施工单位核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核电施工单位首先作为建筑企业,同样具有一般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特点。尽管核电工程作为特殊的建筑产品,备受各级政府、内外部监管机构的关注,核安全文化的建设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但建筑行业很难脱离高危行业本身的特点,规范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安全文化建设仍旧刻不容缓。
随着国内核电发展规模的加速扩大,核电建造管理模式的变化,核电建造阶段施工单位在核安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核安全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核安全文化建设成为核行业的一个流行语,但从目前来看,施工单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核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如没有关于核安全文化建设推进方案、没有核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程序制度等。
二是核电骨干管理人员被稀释到更多的建设项目中,大量非核领域的人员参与核电建设,很多外部承包商、建造单位的施工人员之前并没有受到系统的核安全文化培训,核安全意识淡薄,对核安全文化造成了冲击。
三是企业员工未完全具备核安全文化要求的素质,较多情况下是一种人云亦云的状态,缺乏严格执行程序和质疑的工作态度,安全第一,质量第一每个员工都是一道安全屏障每一次工作都要争取一次做好等核安全文化尚停留在口号层面。
四是对于保证施工质量更多的是依靠质量保证体系,该要求是强制性的,员工自觉自愿保证施工质量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核电施工单位核安全文化体系建设探索
我国核安全法规体系分为5个层级。第一层为国家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二层为行政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第三层为国务院各部门发布的部门规章;第四层为指导性文件;第五层为技术文件。
事实上,核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在国内核电运营单位已非常成熟和规范,而在核电施工单位,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也需要向运营单位学习和借鉴。
核电建设企业的核安全文化超出了建筑行业的施工现场安全范畴,更侧重于施工质量安全。为了核电站投运后实现零事故,工程质量应追求零缺陷,对安全质量的各类缺陷和隐患采取零容忍,因此核安全文化强调以质量控制作为落脚点,以关注全寿命周期核安全作为着眼点。中国核能界将核安全文化这一定义浓缩于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可以说,核安全文化就是在与建造有关的核安全重要活动中,一切要求服从于质量要求;在与运行有关的核安全重要活动中,一切要求服从于设施安全和辐射安全的要求。因此,在核电建设阶段必须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
国际核安全咨询组认为,安全文化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第一是体制,由单位的决策和管理者的活动所确定;第二是每个人的响应。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完善核电施工单位的核安全文化体系。
健全核安全文化建设组织机构
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只有高层领导意识到核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质量意识,提高施工质量,最终使企业受益,积极推动,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核安全文化的建设才有可能成功。因此,建立以高层领导为首的组织机构至关重要。
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主任,单位企业文化负责人为副主任,相关领导为成员的核安全文化建设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安全文化建设办公室,单位企业文化负责人为主任,核安全文化建设主责部门负责人为副主任,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各部门设置核安全文化建设联络工程师,在委员会的领导和主责部门的策划下具体负责本部门的核安全文化建设和推进。
安全文化建设办公室主任应定期组织召开会议,检查总结核安全文化推进方案的进展情况、遇到的问题及良好实践,并将结论反馈至领导组。委员会负责审查核安全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并提出解决办法,制定相关规定,为核安全文化建设提供组织、资源保障。
制定核安全文化建设管理制度
核安全文化建设要实现规范化、体系化,首先要实现核安全文化建设制度化。施工单位应制定核安全文化建设管理大纲及相应程序,明确规定核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责任、组织机构、内容及评估机制。根据核安全文化理念及核电施工单位的安全重要性,核电施工单位应围绕明确的工作目标、质疑的工作态度、审慎的工作方法、清晰的沟通表达、严格的遵守程序、细致的自我检查、认真的班前会议、进取的和谐团队8个方面制定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程序文件,并通过宣贯、宣传等多种形式把核安全文化植入员工心中,达到企业期望。
核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进行体系建设时,应将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应要求融入其中,还可以与现行成熟的质量保证体系有机结合,使质量保证本系运行更加有效。
全员参与是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核安全管理体系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和运行机制的保证,而员工的工作态度、思维习惯和行为规范是核安全文化体系建立、运行和不断完善的基础。为此,应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安全文化宣传和教育。
核电施工单位应分层次、多方式开展核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分层次主要体现在:对高导领导者,采用直接的、理论化的安全意识讲座和相关知识培训,使之对安全文化理论有一个较全面和较准确的把握,尽快树立核安全意识;而对于广大执行层,除了进行核安全文化基本知识教育外,还要采取联系实际案例、结合自身岗位的方法,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从以往工作的失败和成功中体会养成良好工作习惯和正确思维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逐渐养成树立良好的安全文化意识。另外,在安全文化教育方面,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除了设定的安全文化培训课件外,还可以开展核安全文化征文、在单位内部刊物和网站上开辟核安全文化专栏、举行经验交流和良好实践推广活动、开展核安全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紧密结合施工现场发生的事件,以树立核安全文化理念为主要目标,广泛宣传推广,使员工充分认识到核安全的重要性。
制订详细的核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核电施工单位应把核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常态化工作,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各部门应将核安全文化建设与本部门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从实际工作中找到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例如,质量部门通过统计人因事件,对重大事件查明根本原因、确定纠正措施;对一般事件,不仅要考虑直接原因,还要检查整个防护过程的有效性,鼓励与事件有关人员积极参与纠正和预防措施,避免类似事件重复发生。另外,施工单位应通过各种渠道融入上游单位的大团队核安全文化建设中,同时也要为下游单位创造核安全文化大团队建设环境和机遇,实现现场参建单位互动,共商安全文化的提升。核电施工单位还可以通过与业内先进单位进行对标,开阔自身的视野,找出自身的不足,引进和借鉴同行的良好安全实践经验。
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实现持续改进
有文化建设就要有考核,也就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建设过程,而评估就是考核。一位业内专家如是说。
核电施工单位应建立自我评估制度,对核安全文化评估范围、评估内容、评估方式与评估组织、评估报告与结论做出规定,对本单位安全文化状态进行有计划的规范性评估,把脉本单位核安全文化建设现状及弱项,有的放矢地采取纠正行动,使核安全文化水平得到持续提高。
核电施工单位应从核电项目施工质量安全相关的事件、法律法规遵守、程序文件有效性等方面考虑,并结合核安全文化的总体特征,列出能够明显影响安全文化的因素,自上而下,得到施工单位、各部门乃至各施工班组的核安全文化指标。对每个指标的权重进行分析和筛选,以每年度的改进目标为准绳,定期进行计算,得出每个指标的指数。通过对指数的分析,查找出本阶段核安全文化建设中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进行趋势分析和提出纠正行动。广东核电安全文化评价指标分为三级,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分数和权重,通过对三级指标的评价,统计分析得出一级指标的效果评价。表1以广东核电安全文化中安全理念评价指标为例,以供借鉴和学习。
资讯来源: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