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领域,我国关键指标处于世界前列
当前我国储气能力快速提升,近5年储气库调峰能力实现翻番,建库关键指标处于世界前列。
截至2023年,国内已建地下储气库30座,形成调峰能力230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消费量5.8%。中国石油在役储气库20座,调峰能力196亿立方米,占全国能力的85%。2023年,全国储气库新增储气能力38亿立方米,近20年来增量首次突破30亿立方米,不断为天然气保供增添底气。在日前举行的国家能源地下储气库研发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上,一组数据凸显了储气库建设的速度和在保供中的重要角色。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近年来,我国储气库建设持续提速,库容量不断扩大,调峰能力不断增强。未来,储气库将与地下空间统一规划发展,从天然气银行粮仓变为 气、油、氢、能、碳地下综合能源。
储气调峰能力不断增强
《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到,当前我国储气能力快速提升,近5年储气库调峰能力实现翻番,建库关键指标处于世界前列。
在建设提速的同时,随着天然气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储气库的高效运作功能不断增强,储气库削峰填谷作用显著,为调峰保供和气田生产作出重要贡献。
据一位与会专家介绍,面对近年来采暖季极端天气增多、冷暖交替频繁等复杂气候,中国石油储气库按指令多次大气量调节,最大日采气量达1.93亿立方米,保障了市场稳定供应。2023年储气库注气172.6亿立方米,保障了西南、长庆等气区上产。中国石油储气库已累计采气1012亿立方米,惠及10余省市4亿人口,替代标煤1.33亿吨,综合减排2.3亿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由2010年的1076亿立方米增至2023年的3945亿立方米,复合增长率达9.7%,但以目前储气库储气量来说,储气调峰能力仍待提高,储气能力建设仍面临较大压力。
如何进一步提升储气库储气调峰能力?据了解,下一步中国石油将力争十五五末新投产储气库11个,满足2040年储气能力建设需求。同时,加快实现技术体系化、标准化、品牌化,更好引领我国储气库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
仍有难关尚待攻克
上述专家表示,在储气库不断发挥作用的同时,未来还有不少难关需要攻克,其中之一就是储气库库址资源日趋多元化和劣质化。我们初步统计,未来油藏型储气库将占30%左右,常规建库技术已不能满足多元化储气库建设要求,亟待升级。
会议期间,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储气库地质条件日益复杂,逐步向油藏、低渗气藏、复杂盐层等类型转变,建库难度加大,已投产储气库环空带压存在风险,井下运行管理难度加大。储气库数字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全生命周期安全生产管理效率有待提升,要加快推动智能化转型,提升储气库管理与运行效率。
此外,目前储气库基础理论研究力量较分散,亟需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团队。需要将一把筷子捆到一起,有序攻克终极难题。上述专家说,更重要的是,需要持续攻关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对于如何解决储气库建设难度大、成本较高、技术系列与标准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以及投资主体单一等难题,多位与会专家建议,未来要构建合适的储气库运营模式,重视人才培养、加强技术交流。还要推进价格改革,提供资金补偿,提高储气库建设质量和效率,以促进我国储气库良好发展。
向地下综合利用发力
未来,储气库的功能将不再是单一的天然气银行,仅限于储存天然气。随着能源结构转型和科技快速发展,地下空间储能已由传统的储油、储气向压缩空气储能、储氢等多方向拓展,功能也由最初的季节调峰、风险应急延伸至节能降碳、清洁能源利用等多个重要途径。
比如,未来深地储氢是地下空间综合利用领域争夺的战略制高点。目前,美国和欧盟都启动了深地储氢项目,我国深地储氢尚处于起步阶段,制约了氢能产业发展。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储氢、利用天然气压缩储能等还属于起步探索阶段,事关新型能源体系转型和绿色发展,未来大规模地质储氢也将成为未来向地下综合储能发力方向之一,也是未来必须要关注的方向。
该人士还指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是篇大文章,要尽快建立不同类型的储库选址评价标准,开展我国地下空间利用潜力评价,摸清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家底,充分借鉴储气库建库技术经验,加快发展储氢、储能等理论技术攻关与实践,按照先导试验示范引领城市推广。
资讯来源:中国能源报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