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阳江市:2025年面向新型储能等重点支柱产业,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5-03-21    来源:阳江市科学技术局   关键词:新型储能,储能实验室,储能技术,

3月20日,广东阳江市科技局发布关于印发《阳江市2025年科技创新工作要点》的通知。

文件指出,开展市级重点实验室动态评估工作,对建设期满3年的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水平、人才队伍、研发条件等建设情况进行评价,推动重点实验室提质增效。面向我市新型储能、绿色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支柱产业,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2025年计划新增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家。

在合金材料、装备制造、绿色能源、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等领域实施“揭榜挂帅”项目1个或以上,进一步推动英雄不问出处,谁有能力谁揭榜,加大引进高端科研团队力度。同时试行成果转化类项目“揭榜挂帅”,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在阳江转化落地。

详情如下:

关于印发《阳江市2025年科技创新工作要点》的通知

阳科通〔2025〕5号

各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市科技局机关各科室及下属单位:

现将《阳江市2025年科技创新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阳江市2025年科技创新工作要点

阳江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3月20日

附件

阳江市2025年科技创新工作要点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市科技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坚定不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把创新更多地落地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以新质生产力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一、完善科技体制机制,优化创新环境

(一)推进“十五五”规划编撰工作。学习先进地区科技创新的先进经验,高标准谋划、接地气部署我市科技创新“十五五”规划,加强顶层设计。

(二)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修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在科研经费使用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给予科研单位更大自主权。切实做好“全省首例”“一看就懂”验收文本模版,提高科技项目验收质量。

(三)推进科技金融工作。联合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向高企、科技型中小企业更系统更精准地推送专属融资服务等科技金融政策,切实做好科技金融的服务工作。

(四)多形式开展科技政策宣贯活动。开展科技下乡、业务培训班、一企一议、互联互通等系列活动,让科技政策走进千企万户。开展科技项目管理培训班,精心安排课程体系,邀请省、市科技领域专家高规格指导,提高项目管理质效,确保项目承担单位学有所获、学有所成。邀请省科技厅领导、 专家赴阳江开展《广东省创新工作条例》等政策法规宣讲会,切实了解省科技政策法规动态,提升我市科技管理人员队伍的业务水平。

(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做好重点工作监测指标和相关创新数据的更新和分析,举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培训班,充分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强化研发投入调度,召开我市研发投入专题会议,梳理研发投入重点企业情况,重点跟进、重点突破,做到应统尽统,扎实提高我市研发投入,力争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稳步提升。

二、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六)积极争取省、市级财政资金以及整合多方创新资源参与省实验室建设,保证省实验室稳定、高效运行。

(七)推动省实验室发挥现有科研人才、场地和设备条件等优势,承担更多国家、省级重大科研任务以及横向项目。推动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加快建设“阳江市先进材料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产业园”,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加速省实验室科研成果形成新质生产力。

(八)面向我市“4+4+X”产业体系的需求,持续优化调整市级重点实验室布局。开展市级重点实验室动态评估工作,对建设期满3年的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水平、人才队伍、研发条件等建设情况进行评价,推动重点实验室提质增效。面向我市新型储能、绿色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支柱产业,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2025年计划新增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家。

(九)加强各类研发机构建设。做优做强现有各级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创建更多更高质量的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推动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提质、增效、扩容,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引导研发机构与企业、高校协同合作,探索科研联合攻关新模式。

(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引导现有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研发条件建设和技术创新工作,充分发挥现有新型研发机构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服务产业等方面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三、推动高新区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十一)持续加强国家高新区创建力度。加强与相关部委、省科技厅沟通对接,及时了解相关部委的最新要求和指导意见。同时不断提升完善园区创新创业环境,加快产业、人才、创新资源集聚,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推动阳江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

(十二)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加大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力度,立足我市优势产业,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一批创新能力较强、发展势头较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强市战略

(十三)抓好阳江市五金刀剪与合金材料重点产业人才振兴计划实施工作,引进高水平的创新团队5个或以上、企业科技特派员4个或以上。

(十四)通过项目遴选等方式培养本土合金材料和五金刀剪产业领域优秀团队,给予资金扶持,并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组织实施本土人才培育工程,培养一批在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具备丰富经验的人才团队。遴选培养本土创新科研团队2个或以上。

五、加深科技项目管理,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十五)结合省科技厅2025年省科技支撑“百千万工程”项目工作要求和任务清单,及时完成专项项目的申报、立项等相关工作,尽快完成资金下达,提升我市新质生产力,在“百千万工程”中发挥科技力量。

(十六)加强“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适当布局低空经济、商业航天领域的前沿技术攻关;集中支持高端合金材料、海上风电技术与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军民融合产品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成果推广;集中支持我市中小企业在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质量基础设施、绿色环保、节能降碳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项目承担单位按照财政资金额度1:1以上进行配套,推动企业加大投入,切实成为科技投入主体。

(十七)加强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在合金材料、装备制造、绿色能源、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等领域实施“揭榜挂帅”项目1个或以上,进一步推动英雄不问出处,谁有能力谁揭榜,加大引进高端科研团队力度。同时试行成果转化类项目“揭榜挂帅”,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在阳江转化落地。

六、推进深度“融湾”,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

(十八)组织召开“2025大湾区科学论坛绿能产业科技创新分论坛,争取每年举办一届。逐步落实“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绿能产业科技创新分论坛”各项成果,加快绿色能源科技创新成果高质量转化。积极发挥该论坛科技交流平台作用,促进绿能产业人才交流以及招商、科研项目落地,推进“深度融湾”。

(十九)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溢出和辐射效应,主动融入大湾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承接科技成果和产业转移。争创大湾区科技创新延伸区,鼓励国内科研团队或个人在阳江进行科技风险投资和科技成果转化。

(二十)充分发挥省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等平台作用,多方位、全领域扩大科技对外交流活动,年内举办高水平学术论坛2场以上。

(二十一)组织两家省实验室、阳江市中乌巴顿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定期举办高端学术交流、科技成果对接等活动,积极对接引进省内外科技创新资源,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转化。

七、提升农村科技水平,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

(二十二)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走深走实。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激励政策,加快出台农村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组织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精准对接当地科技需求,凝练帮扶项目,开展科技帮扶工作。积极为农村特派员团队争取工作经费,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支撑。

(二十三)加快县域布局设点建设。推动结对帮扶高校与阳春市、阳西县按照“县域所需高校所能”原则,针对水产养殖、食品加工、农文旅等等产业需求,整合双方优势,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完成共建项目清单,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二十四)加快专业镇建设。大力引导广东省专业镇建设镇加快建设,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着力做好产业创新规划、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主导产业壮大、成果转化落地和区域协同发展等七个方面工作。同时,遴选培育创新能力强的专业镇,争取纳入2025年度广东省专业镇建设名单。鼓励专业镇精准对接珠三角开展协同创新合作,与科研院校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技术项目合作,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

(二十五)加强科学普及宣传及科技安全宣传。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省实验室、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中的功能设施,建设多元化科普教育基地,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和科技安全宣传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多类型举办科普活动,以科普助力乡村振兴。充分利用全国科技活动周、国家安全教育日等活动,集中开展科普及科技安全宣传。

(二十六)开展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科技攻关。设立社会发展领域适用技术项目专题,推进全市社会发展领域的成果转化、关键技术、仪器设备、新型检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加快我市创新体系建设。


资讯来源:阳江市科学技术局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暂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