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数智技术与光储产业的加速融合创新将是大势所趋

发布时间:2025-01-17    来源:中国电子报   关键词:

据能源圈了解到,光伏新增装机量续创历史新高,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首次超过抽水蓄能,锂离子电池储能成为市场占比最大的储能技术……2024年,我国能源电子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5年,固态电池、超快充、钠离子电池等技术将加速迈向商业“应用场”,数智融合有望成为储能产业发展新引擎,光伏TOPCon、BC技术路线“百花齐放”……随着新一轮技术创新大周期开启,能源电子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光储端信”融合引领发展

走进江苏昆山南星渎光储充换一体化站,快充充电桩一字排开,几辆新能源汽车正在进行充电。充电桩的上方,一排排整齐的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将缕缕阳光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能。

记者了解到,该充电站是江苏省首座AI智慧调控“光储充换”一体化站,近日正式投入运营。充电站首次应用基于大模型的微电网运行控制技术,可根据气象数据、光伏数据、充电负荷,预测出第二天的充电负荷数据。基于此,场站可灵活调节储能、换电装置的充放电时间段和功率大小,实现源网荷储协同运行。新技术应用以后,该场站光储运行综合收益提升14.07%。

业内专家表示,2025年将成为光储深入融合创新提速的关键之年,光储供电有望在更广范围、更多场景中实现商业闭环。数智技术将成为光储融合安全应用、高效应用的关键。

“2025年,数智技术与光储产业的加速融合创新将是大势所趋。”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电网调度、增强并网协调性等数智化系统建设方面的应用仍需加强。需进一步总结运行经验,建立和完善新型储能项目数据安全管理;加强针对数字化能源交易的商业模式创新;制定数智化储能技术应用标准建设。”刘勇说道。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同样表示,数智融合将成为储能产业发展新引擎。他指出,在技术研发端,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储能材料性能进行更加精准的模拟和优化,从而加速新型储能设备的高效运行和智能化管理;在市场应用端,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储能系统能够更好地与电力系统、能源用户进行深度交互与协同,实现能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在电网侧,数智融合可有效提升电网的调峰、调频能力,增强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促进新能源大规模消纳,推动能源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而在用户侧,可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降低用电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华为数字能源智能光伏产品线总裁周涛称,未来超过GW级别的大电站将持续涌现,规模庞大、环境恶劣、运营复杂是大电站管理的突出挑战,可通过发挥5G、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管理。

拓展应用场景也成为2025年光伏产业穿越周期的关键。“目前国内市场资源越发吃紧,一方面,弃光限电制约着光伏消纳,另一方面,新型应用场景有待进一步成熟。此外,新能源入市面临着电量和电价不确定的双重考验。”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分析指出。

对于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重点,王勃华提出,光伏需要和储能、新能源汽车、氢能等行业协同发展。“当前,光伏与关联行业之间的协同发展越发紧密,风光降本对氢能行业的促进,光伏与储能的深度结合和协同创新,新能源企业等用能行业的加快发展等,都让我们看到了行业之间的关联性和深度耦合的巨大潜力。”王勃华称。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高纪凡认为,未来光伏行业潜力巨大,要从供给侧、需求侧两端双向发力。“一方面,要从供给侧想办法,更好地构建行业自律的生态;另一方面,要从需求侧努力,把微电网、光储融合、光储氢一体化等新空间打开。”高纪凡说道。

新一轮技术创新将迎来大周期

天合光能30次刷新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晶科能源研制的钙钛矿/TOPCon叠层电池转化效率高达33.84%,再破纪录……2024年,我国光伏企业多次创造太阳能电池效率新纪录。

2025年,光伏产业的竞逐仍将围绕“效率”展开,而这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撑。当前,光伏技术正处于创新迭代活跃期,N型全面替代P型势不可当。业内人士预计,2025年,光伏产业将加速新旧动能转换,N型产品市占率将继续增长。目前主流N型电池有TOPCon、异质结(HJT)、BC(全背电极接触)技术等。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至少未来5年内,TOPCon将保持行业主流产品地位;不过,进入2025年,围绕BC产业的合纵连横已经拉开帷幕,BC产品也将陆续放量并投入市场。

“2025年是隆基绿能BC产能爬坡之年。”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表示。按照规划,2025年第一季度,隆基绿能将有20GW的BC二代产能投入市场,到年底将建成50GW,到2026年年底,该公司BC产能会达到100GW左右。

记者了解到,相比其他技术路线,BC电池转换效率更高,可以达到晶硅电池29.56%的效率上限;同时,BC电池正面没有栅线,更加美观,在分布式光伏上的优势更为突出;此外,BC可以实现无银化,减少银耗量,也基本不会用到任何稀有元素。不过,目前BC电池环节工序更多,生产成本也较高。

对此,隆基绿能预测,未来两年内,BC和TOPCon组件成本有望处在相近水平。根据目前隆基绿能的成本水平,BC产品的毛利能做到比一般TOPCon产品高10%。“站在商业角度,我更希望BC占据半壁江山的时间更晚一点,但现实而言,可能会在2027或2028年。”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说道。

图片

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

首个百兆瓦时级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并网、首座独立固态电池储能电站并网运行……2024年,锂电产业迎来多个里程碑事件。2025年,锂电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技术创新大周期,固态电池、超快充、钠离子电池等技术加速迈向商业“应用场”。

凭借安全性及能量密度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吸引了诸多企业加码布局。业界预测,2025年或将成为(半)固态电池上车的元年。

“国内半固态电池发展较快,2024年出货量(涵盖车载与非车载领域)预计约达7GWh,2025年有望突破10GWh。相关量产车型将陆续上市,包括上汽荣威、名爵和长安深蓝等品牌,计划于2025年推出多款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型。”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

在全固态电池方面,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曾佑鹏透露,目前,小型全固态电池已在一些特殊领域实现商业应用,但车用大容量电芯大部分还处于样品电芯开发阶段,少部分企业建立了中试产线,开始试制样品进行中试验证。“考虑到电芯开发需要经历从A样、B样、C样到SOP(小批量生产阶段),再到整车验证。预计2025年电芯开发进展快的企业可能完成B样开发,此阶段完成后将基本确定未来面向量产的电芯基本规格和设计,以及为量产所需的工艺、设备和制造环境做准备和选择。”曾佑鹏告诉记者。

中国新能源在全球“多点开花”

在巴西东北部巴伊亚州辽阔的田野旁,一排排深蓝色光伏面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该农场通过在农业灌溉系统中引入光伏技术,在减少对传统能源依赖的同时,实现农作物产量翻倍,其采用的高效光伏组件产品均由我国光伏企业晶澳科技提供。

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街头巷尾,比亚迪、蔚来、极氪等越来越多的“中国牌”新能源汽车穿梭于车流之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新能源技术是中国‘第五大发明’,‘出海’是为了与世界分享希望与繁荣。”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表示。当前,以锂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品、技术正加速“出海”进程,从欧洲、美国等传统市场,到非洲、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在世界各地“多点开花”。

迈入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光伏、储能产品将进一步在国际市场展露头角,服务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出海’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与松下、LG新能源、三星SDI等日韩电池巨头及欧美新兴电池企业展开直接竞争。”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技术政策研究总监吴喜庆分析认为,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出海”迎来两大机遇,一是随着磷酸铁锂电池在全球范围内逐步获得认可,我国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发展成熟,产业化经验丰富,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二是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带来新的需求,我国与东盟国家在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交流方面合作增多。

“东南亚、南美、中东和非洲等电动汽车新兴市场具有高速增长潜力,可以为我国动力电池出口提供新的空间。鉴于此,动力电池企业首先要持续优化产品性能,打造竞争优势;在海外投资建厂方面,企业可寻求‘许可、授权和服务’,以实现‘全球+本土’模式,融合全球视野与本土资源。”业内专家称。

在能源转型背景下,全球储能需求同样持续快速增长。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储能出货量(含通信储能)将达到449GWh,同比增长31.5%,美国、欧洲、澳洲、中东等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已形成涵盖原材料及设备供应、系统集成与安装、源网荷多维应用的完备化储能产业链条,上下游协同联动、资源整合、要素保障能力较强,规模经济、降本提质效能倍增释放。‘出海’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分工与本地化全产业链布局,具备品牌认可程度高、市场响应速度快、综合竞争实力强等多重优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表示。

对于储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刘勇建议,要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抱团出海”。他进一步解释道,差异化竞争意味着企业需针对多元的应用场景,结合自身人才与创新优势,开发不同的产品以满足相应的市场需求。至于“抱团出海”,则是指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渠道资源,大家应相互赋能、取长补短,建立共赢生态圈,避免我国企业在海外陷入产品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

【原标题:能源电子将迎来新一轮技术创新大周期】

资讯来源:中国电子报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暂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