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赁式储能:一种可供选择的商业模式

发布时间:2024-12-11    来源:中国投资杂志   关键词:

据能源圈了解到,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当前我国能源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逐年递增,储能项目成为了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和不稳定性、提高常规电力系统和区域能源系统效率、安全性和经济性的重要技术手段。特别是,自2020年起,20余省(区、市)出台政策要求新能源项目配套5%~25%、1~4小时储能设施,配置储能已成为新能源发展面临的新要求。对应的新型储能主要应用形式包括新能源配建储能和独立储能。其中,配建储能是建在新能源场站关口表内的新能源电站配套附属设施;独立储能是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满足独立计量、控制等相关技术条件,可被电网直接调度的储能设施。当前,相较于分散式配建储能,集中式独立储能电站的收益模式更为清晰,正在成为主要发展方向,租赁式储能作为独立储能的典型模式也正在兴起。

新型储能行业发展趋势

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2023年新增装机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新型储能行业主要发展趋势包括:

(一)独立储能发展迅速

2023年全国新增投运项目中独立储能、配建储能装机功率占比分别为54%、39%,独立储能新增装机占比最高。据中电联统计,2023年独立储能、配建储能电站的实际利用率分别为38%、17%。独立储能相较于配建储能在利用效率、市场营收等方面具有优势,正在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二)租赁式储能模式兴起

2021年以来,山东、河南、浙江等地明确新能源项目可通过租赁等方式灵活配置储能,租赁模式作为独立储能的典型商业模式逐渐兴起。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已有超60万千瓦储能容量租赁项目启动招标,按10%的配储比例计算,已有超6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拟采用租赁模式配置储能。

(三)混合储能日益多元

随着储能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电力系统需求也在逐渐细化,混合式储能电站可以整合不同技术性能优势更好满足系统需求,相关技术正在取得重要进展。2023年出现液流电池+锂电池+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锂电池、超级电容+锂电池等多种组合形式,从各地备案项目看,2024年将有更多混合储能项目进一步推进落地。

租赁模式与自建模式对比分析

自建储能是指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或者其他融资方式独立投资建设储能电站,基于运维团队对电站进行日常管理,储能电站获取的全部收益归自身所有。企业拥有储能电站的所有权和运营权,可持续满足所属多个新能源电站的配储需求,但初始投资成本高,需要承担储能电站运行安全风险和市场经营风险。

租赁式储能通常也称“容量租赁”“配额租赁”,即新能源企业与独立储能运营商自主签订租赁合同,通过租赁储能电站部分容量满足新能源场站配储要求。新能源企业只需支付每年的容量租赁费用,避免了自建模式下初始投资的现金流压力,一般不需要对储能电站进行运行与经营管理,但需要承担储能租赁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在新能源配储政策推动下,配置储能已成为新能源并网发电的必要前置条件。当前,自建储能电站普遍存在利用率不高、经济性较差、安全管控挑战大等问题,同时考虑到未来建设成本存在下降空间等情况,可将租赁式储能作为一种可行模式纳入投资建设选择范围。根据对目前容量租赁招标情况的不完全统计,招标形成的租赁平均价仅为政府指导平均价的一半左右,且多为0.5~3年的短期租赁,租赁市场价格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为推行租赁式储能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关对策建议

截至2023年底,我国风光电装机10.5亿千瓦,按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部署并结合相关机构研究预计,2025年风光电装机将达14亿千瓦,2030年有望突破20亿千瓦。按照目前的新能源配储比例要求,仍有很大储能投资建设需求。结合文中相关分析,对具有配储需求的新能源企业提出以下建议。

(一)将租赁式储能纳入投资比选范围

目前多地对独立储能电站采用先行先试的示范政策,对于投资建设必要性强的储能项目,建议优先考虑布局独立储能电站。将租赁模式作为一种可选商业模式,纳入项目投资比选范围,明确相应的经济评价和决策流程,通过比选确定储能配置模式。

(二)积极探索储能电站建设的新模式

积极与储能厂商建立合作共赢关系,灵活采用容量租赁、设备租赁等模式,明确储能电站运行管理方式、安全风险管理界面、市场收益分享方式等,通过双方合作降低储能设备购置成本、提高设备性能及安全水平,缓解目前储能电站存在的经济性差、运行安全风险高等症结问题。

(三)促进复合型储能电站的试点示范

立足电力系统调峰调频等综合需求,充分利用不同类型储能技术的性能优势,推进锂电池与液流电池、熔盐储能、氢储能等技术的组合示范,促进锂电池外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储能技术的示范验证,不断积累混合储能电站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经验,促进混合储能的推广应用。

资讯来源:中国投资杂志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暂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