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二轮贸易战”即将开始!可能使美国储能装机下降15%
据能源圈了解到,11月26日,美国候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帐号发表贴文,妄言将对来自中国进口的所有商品加征10%的关税。甚至在11月22日之前,特朗普就叫嚣要对中国商品征收60%的关税,如果不行就再加,直到100%。
这则消息首先引发了美国市场的恐慌,洛杉矶长滩港的进口商抓紧时间玩命扫货,期待新规落地前尽可能多的购买中国货。据统计,长滩港10月份的进口集装箱数量较去年同期大涨34.2%,连续打破历史记录。
加征关税只是手段,脱钩断链才是目的
在这次美国大选过程中,特朗普曾威胁将从四方面升级对华贸易制裁:一是取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即最惠国待遇);二是对中国对美所有出口商品征收60%或以上关税;三是四年内停止对中国生产的必需品的进口;四是严厉打击中国商品通过第三国出口到美国。
对于即将到来的加征关税,美国已经有许多进口商和民众表达了担忧,因为此举意味着来自中国的产品将会以超出原价60%甚至一倍的价格出现在消费者面前,这对于美国中产阶级和底层民众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此前在2023年,曾于2017~2020年在特朗普政府中担任贸易代表的莱特希泽在其新书《没有贸易是自由的》中,对贸易自由化益处达成的共识提出严厉的控诉。若他重新担任美国贸易代表,无疑将提升中美两国再启关税冲突的概率,加上卢比奥等对华鹰派加盟特朗普2.0的核心圈,他们企图通过加征关税等手段,以达到“脱钩断链”“另起炉灶”的目的,其本质依然是美国违逆市场经济规律的霸凌行径。
自2018年特朗普发起中美第一次贸易战以来,美国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基于高关税、“双反调查”、原产地规则以及护栏条款等措施,持续收紧光伏组件、应用级风电塔和电动汽车、锂电池等新能源终端产品的进口数量和补贴范围,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回岸-近岸-友岸”。
然而,基础设施不足和国内外利益冲突等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美国新能源产业回流,势必会阻碍美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构建以及对中国的产能替代。虽然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在短期内可能会给美国带来一定的利益,例如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就业。可从长期来看,这种做法会极大损害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影响到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关税战可能使美国储能装机在2035年前下降15%
近两年来,美国的表前储能(指电源侧、电网侧储能)呈现高速发展,相关数据显示,美国表前储能80%以上都是4小时储能,对于储能电池的需求量巨大。可在特朗普上任后,很可能会提高进口电池及材料关税,这一举措不仅对美国储能项目规划部署带来不利影响,也对很多电池储能系统开发商和运营商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影响。
由于美国电池制造能力仍然有限,更高的关税不太可能阻止电池的进口。因此美国储能开发商和用户不得不面临成本压力,即使电池制造商考虑通过将电池生产业务转移到东南亚国家来逃避关税以降低成本。
尽管特朗普扬言在上任后“终止”《通胀削减法案》,但美国国会仍有将近20名共和党议员敦促众议院议长不能废除清洁能源税收抵免。在最坏情况下(完全废除《通胀削减法案》的制造和投资税收抵免),从2025年到2035年,电池材料更高的关税和逐步减少的税收抵免将会导致美国部署的储能系统规模将增加185GW/755GWh,与218GW/883GWh的基本情况相比低15%。
这也导致大多数美国储能开发商在近期不会部署更多的电池储能项目,给未来储能行业投资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关税战”只会两败俱伤。
当然,实际情况可能会介于基本情况和最坏情况之间,无论美国政府的政策如何变化,各州政府都将继续为储能部署提供政策支持,如马萨诸塞州正在审议的清洁能源法规将使该州部署的储能系统规模2030年增加到5GW,而伊利诺伊州的一项法案则将该州到2030年累计部署的储能系统目标设定为8.5GW。预计未来几年美国各州对电力采购协议和竞争性经济的持续需求将会继续支持储能系统的部署和采用,中国储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概率并不低,只是有更长的路要走。
美国企业最终难以避免与中国供应链的合作
2023年12月22日,美国国会通过2024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简称NDAA)的一部分,禁止国防部购买中国最大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生产的电池。这项规定将从2027年10月起开始,规定禁止美国国防部从宁德时代(CATL)、比亚迪(BYD)和其他四家中国公司采购电池。另外四家包括远景能源、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和海辰储能。禁令表明,美国不想把储能的控制权交给宁德时代这样的中国公司,特别是军事领域。
不过,为什么不是像芯片禁令那样立即生效,而是要等三年呢?其实,这反映出美国新能源方面的尴尬现实,即所谓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在新能源产业供应链的问题上,虽然美国右翼不断试图脱钩中国供应链,但中国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大国,拥有规模、技术和价格优势,很难被取代。特别是在锂电池领域,中国企业已经完成全球化布局,产业链完善,成本控制良好。短期内,美国短期内并不具备与中国供应链脱钩的能力。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特斯拉。作为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特斯拉一直在寻求更好的供应链关系。如今面对“脱钩”的趋势,特斯拉近期却加紧了对中国电池零部件的采购。这表明特斯拉意识到中国在电池供应方面的重要性,并且愿意承担风险以保证供应的稳定性。
特斯拉之所以选择中国电池,正是因为中国在电池关键原材料、规模、技术和价格等方面都有巨大优势。虽然特斯拉的紧急采购行动是为了解决供应的僵局,但也暗示了一个重要信息:中国电池供应在短时间内,甚至是在美国政府极力推动本土电池供应的背景下,仍然难以替代。即使在当前局势下,特斯拉仍然决定和中国供应链保持关系。这也足以证明,美国右翼试图“脱钩”的行动是错误的。
再比如福特邀请宁德时代赴美设厂的行动。对于宁德时代来说,自从2023年2月和福特汽车签署合作协议后,合作就遭遇美国议员们前赴后继的发难和质疑。2023年7月下旬,电池合作项目还突遭调查。
经过艰难的运作,11月24日福特汽车宣布将重启该项目,而今,福特汽车通过宁德时代的技术许可,正在密歇根州制造电动汽车电池。这一事件更是说明了中国电池供应链在美国车企中的地位。即使面临美国新政府的压力,福特仍然坚持这一决定,不愿意放弃中国电池供应,足以说明中国电池供应在美国车企中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美国一直在试图阻碍中国的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但取得的成果有限,特别是美国与欧盟在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合作中的一些分歧,仍将为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和产能出海带来契机。只要中国企业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并坚持技术创新,美国企业最终仍然难以避免与中国供应链的合作。
结语:历史的选择与未来的路
放眼世界,唯有理性审视自身在国际关系中的位置,才能看清未来的路。我们期待看到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能够智慧地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因为历史从来不会眷顾那些循规蹈矩的守旧者,而是倾向于奖励那些勇于创新、敢于改变现状的国度。
资讯来源:中国储能网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