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发布时间:2024-11-18    来源:中国能源报   关键词:

据能源圈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清洁发电、可靠输电、高效用电等领域接连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依托特有的体制机制优势,将前沿科技创新持续转化为强劲的产业制造能力,不仅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力系统,使14亿人口彻底摆脱“电力贫困”,使我国陆上疆域100%消除用电空白,而且始终保持并刷新着大电网稳定运行最长时间的世界纪录。对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可靠供电率均已超过99.9%。对居民消费者而言,电能已经像空气一样“寻常”而“无感”,以至于其“不可或缺”性或许只有在因为极端天气或错误使用电器导致短路而断电时才能被直观体会到。

与此同时,我国电力骨干企业依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行业发展规律,不断实施“自我革命”,深入推进企业战略变革,聚焦主责主业,加快优化转型,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传统大型发电企业在确保火电、水电安全稳定供应的前提下,加快发展风光等新能源,成为持续推动我国发电结构向更加清洁、低碳转型的中坚力量。民营新能源头部企业持续开拓创新、降本增效,不仅实现光伏发电效率屡创世界纪录,而且带动光伏度电成本大幅下降,它们既是我国新能源大发展的“先锋部队”,更是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大势中不可替代的“绿色供应商”。电网企业着眼于保供应、保安全、保消纳,深入推进省间、区间网架升级,不断增强跨省跨区互济能力,增强电网韧性;落实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安排部署,积极推进全国大电网互联互通建设,为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大市场提供可靠的物理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电力行业要根据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的基本特征,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和“只争朝夕”的迫切,研究部署重大技术创新突破,改革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人事选任和奖惩制度,结合各企业、各机构的专长特点,一企一策,分类推进,力争成为国家能源安全保供和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官”。

一要聚焦于“安全高效”,重点突破系统运行控制、装备性能提升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当前,电力系统面临“两高”挑战。一方面,“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导致电力系统振幅增大、稳定性受到影响。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井喷式增长,这一挑战及其潜藏的风险也将越来越显著。另一方面,“高比例电力元器件的应用”,在电力系统中的可靠性、耐压性、控制策略、保护协调,以及这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高频谐波、无功补偿等问题,随着电力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而越发突出。“两高”是电力行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难以回避的“代价”,也是电力电网技术创新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新问题。只有依靠更为先进乃至更具革命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才有望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重点是研发更高水平的电力系统仿真分析技术,提升以仿真为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分析认知能力。推动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风险在线预防控制技术、新型电力系统综合防御体系构建技术、电力系统非常规安全风险识别及防范等技术研究,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防御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要聚焦于“清洁低碳”,重点突破氢能、储能、CCUS、节能建筑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堵点。当前,我国在太阳能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在其他关乎未来能源转型趋势的重要技术方面,还需要更多突破。在氢能领域,主要包括储运氢技术、固态储氢材料、多能互补加氢站规划建设安全管理运维技术、氢燃料电池技术等。在储能领域,重点是电化学储能中的钒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技术,超导储能技术、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与工程示范、超级电容技术等。在CCUS领域,重点突破直接空气捕集技术、碳矿物封存技术、碳化学转化利用和材料利用技术等。以上三个领域,任何一个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都将给目前的电力系统造成非常深远的影响,都具有发展出颠覆性创新技术的潜质。除此之外,还应从需求侧重点关注建筑节能、工艺节能等技术,尽快突破高效绝热材料、能源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

三要聚焦于“柔性灵活”,从供应和用户两侧加快突破柔性交直流新型输电技术、源网荷储灵活协调互动、需求侧响应等技术。一方面,积极推进电网侧高电压大容量柔性直流和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应用研究,重点研发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多端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柔性直流电网组网技术、可控电网换相换流技术等;研制新型直流断路器、高可靠性低能耗新型变压器、高压大功率硅基和碳化硅基电力电子器件、高性能新型电工材料等设备器件;推动中远期进一步突破低频输电、超导直流输电、无线输电等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分布式发电协调优化技术、低成本高效率低压柔性设备研制技术、中低压配电网源网荷储组网协同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广泛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创新,增强电力系统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能力、强化电力物联网安全和数据隐私保护能力,提升电力系统灵活响应水平。

四要聚焦于“智慧融合”,进一步强化电力数字化、智能化、泛在接入、密集交互的能源互联网技术研究。新型电力系统的“智慧融合”,既指发电侧不同电源基于各自经济技术性能形成系统最优的高效并网方案,也指用电侧不同用户主体根据电力市场价格的信号主动调节用电行为,实现经济成本最小化,还意味着电力市场中所有参与者灵活互动、实现系统效能的最大化。因此,新型电力系统本质上是以电力为核心的智慧能源互联网系统。应进一步加大“云大物移智链边”等先进数字信息技术与电力系统的全面融合,推动电力系统全方位数字化、智慧化、网络化,支撑源网荷储海量分散对象协同运行和多种市场机制下系统复杂运行状态的精准感知和调节,打造安全可靠的电力数字基础设施,构建能源数字化平台,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加快升级。尤其应重点突破电力人工智能、电力大数据、电力物联网、边缘计算、数字孪生、多能互补与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

相关部门立足电力行业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运行的基本要求,规划提出的新型电力系统所应具备的“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四项基本特征,已经在事实上列出了电力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方向。这些具体的技术要点,又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始基础创新,是我国电力行业已经取得领先世界的成就,接下来需要在这些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持续发力,在电力技术“无人区”勇敢探索,引领世界创新。另一类是集成应用创新,是我国其他领域或者其他国家的相关领域取得显著技术突破,我国有必要根据行业发展规律将其引入电力行业,通过与体制机制优势融合而实现快速发展乃至后发超越。总体来看,前一类更难,但颠覆性和影响力也更大。后一类相对容易,但要应用于对国民经济社会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的电力行业,其综合后果也将是系统性的。从我国电力行业和创新机构情况看,前一类创新既有赖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性突破,也有赖于“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的大量涌现,确保科研创新成果完成从0到1的成长。后一类创新则更有望依托大型电力企业加速获得,实现从1到100的飞跃。(作者均供职于国网能源研究院)

资讯来源:中国能源报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暂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