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深处舞长龙——巴东隧道建设纪实
壮美三峡,秘境巴东,大山巍峨,山隐水迢。
“楚蜀鸿沟”不复在,“三峡锁钥”今洞开,这里是大自然的博物馆,莽莽群山之间,中国能建葛洲坝路桥公司建设的巴东装配式建筑及配套产业项目骨料运输廊道,宛如沉睡的巨龙,在数百米深的山腹中蜿蜒穿行。
巴东装配式建筑及配套产业项目由矿山开采区、矿山砂石加工系统、装配式产业园组成,廊道作为项目的“主动脉”,全长约10公里,承担着骨料运输的关键任务,是湖北单体最长的小断面砂石骨料隧道,已顺利实现全线贯通。
山高路远,止不住行者征程。重重山岭间,这条隧道,镌刻下了路桥人开山凿壁的足迹。
提前介入 优化设计:补齐“先天不足”
坐上皮卡沿着山道蜿蜒向上,数十个近180度的急弯是笔者与大山的初见。矿区附近的山路崎岖难行、坑洼不平,牢实的皮卡也得在车底加装钢板才能避免损伤。
骨料运输廊道起点位于溪丘湾乡后坪村矿山加工区,终点位于东口镇雷家坪矿山分区,沿整体落差近500米的山体曲折穿行。根据前期地质勘探结果和原有设计,近10公里长的隧道开设有进洞口、出洞口及施工支洞两侧共4个工作面。
“施工过程中,我们发现设计与现场的实际地质围岩情况相比相差较大,设计方案存在‘先天不足’,经过综合研判,按现有方案施工,必然会延长工期。我们积极与业主、设计等单位沟通,邀请技术专家讨论研究,最终决定增加施工支洞。”项目部总工程师田文灿说。
项目部和设计等单位结合当地地形条件,在最初设计上增加了3个施工支洞,将工作面增加至10个,多个工作面同时掘进,有效改善了施工条件,加快了施工速度。
沿着山路来到2号洞口,换上长雨靴,戴上安全帽,穿上反光衣,拿上手电筒,笔者穿戴整齐,向隧道中进发。隧道地面还没有进行后期施工,泥泞难行,4.5米宽的隧道仅能容一辆车通过,两侧隧道壁上的光源如两条流线向深处延伸,一眼望不到头,每隔百余米还设有一个倒车洞,便于施工车辆交会。
田文灿介绍,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项目团队从规划设计阶段就提前介入,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常务副经理向大升就是最初跟踪的人员之一。
他研究设计图纸后发现,隧道最初设计宽度无法使得装载车等大型机械设备进入,难以满足施工进度要求。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他与设计单位充分沟通,将隧道宽度增大为4.5米,确保装载机、挖机等大型机械施工设备能顺利进洞开展施工,同时更便于后期运营维护。
“按原设计的隧道大小,洞渣只能靠三轮车或者小火车运输,预计施工时间长达数年,隧道扩宽后,虽然施工内容增多了,但大大节省了工期,施工成本反而显著减低”。向大升说。
流水作业 试验爆破:创造施工纪录
巴东矿山隧道于2023年6月正式开工,用时18个月顺利实现全线贯通,项目部副经理乐鑫表示,依靠纯爆破开挖,实现如此快速的施工,在整个公司乃至行业范围内,都难以达到。
巴东隧道的开挖其实并非一帆风顺。受不良地质影响,隧道前期进度较原计划滞后,每天进尺甚至不到1米。乐鑫介绍,爆破开挖通常以“钻孔爆破-出渣排险-挂网立架支护”为一个作业循环,而常规的隧道爆破一天仅能完成2至3个循环。如何实现快速施工?经过集思广益,大家一致认为,要从每道工序的工时压减和工序衔接入手。
“项目部认真计算各工序施工时间、运输距离长短等要素,不断优化施工组织、狠抓工序衔接,让现场真正实现了‘流水线作业’。”乐鑫说。
为了精准掌握每个循环、每道工序所需要的时间,乐鑫蹲守在隧道工作面,连续多天进行现场观察,掐着时间查看每一道工序所需的时间以及工序衔接用时。将每一道工序所需时间都掌握得相对准确后,乐鑫要求上一道工序结束前,要及时通知下一道工序的人员做好准备,并提前到达施工现场。
“通过狠抓工序衔接,每一个循环都能节约1小时左右的时间,每天能实现4次作业循环,整体开挖节约近5000小时。”乐鑫说。
除了加强施工组织,合理运用技术手段也是项目部加快施工进度的“法宝”。由于地质条件复杂,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随时可能发生改变,为加快施工进度,项目部还狠抓爆破进尺,采取“一炮一试验、一炮一设计”的方法,确保每次爆破达到最佳效果。
“因为地质条件不同,我们在每一次爆破前都会提前开展小范围、小剂量的爆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该片岩层区域最适合的钻孔深度和药量,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实现最大的爆破深度。”乐鑫说。
2024年12月21日,经过580多个日夜的拼搏,用心血和汗水凝铸的巴东矿山隧道全线顺利贯通,整体施工速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全程盯控 现场办公:安全顺利贯通
作为云贵高原最后的余脉,亿万年流水塑造的喀斯特地貌为巴东带来了丰富的地质景观,当地山势陡峻、峡谷幽深,奇峰竞秀、怪石嶙峋,是游人眼中的“桃花源”。然而对于在这里修建穿山隧道的路桥人而言,着实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因为打隧道,最怕的就是地质太复杂。
进入仍在施工的1号洞,地面变得愈发泥泞,靠近掌子面,头顶“小雨淅淅”,脚下“水流潺潺”。田文灿介绍,这一段隧道的富水量很大。
由于山脉的环抱,江河与季风带来的丰润水气留在了巴东这片土地,河流与降水在巴东的山谷盆地间不断积聚,水的切割和溶蚀作用,让巴东的地貌变得千沟万壑,巴东隧道更是穿越了岩溶、富水、浅埋、滑坡、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段,洞内Ⅳ、Ⅴ类围岩占比高达92%,几米范围内就可能存在多种地质。
项目安全副经理喻奎告诉笔者,由于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加上隧道施工现场是24小时不间断作业,为保障安全,项目部配备了双班安全员值守,保证时刻有人在现场盯控。同时强化领导带班巡视,项目领导白天、晚上都会前往隧道的每个面、每个点查看施工情况,现场办公解决问题,确保施工安全顺利推进。
“我们还特意配备了地质勘测仪、地质罗盘以及地质锤,确保能及时准确了解围岩的变化情况,将异常围岩向地勘、设计单位及时反馈,实时调整现场施工方案,充分保障施工安全。”隧道施工处处长周云说。
时间回到2023年12月,现场正在开展1号洞下游开挖,然而突如其来的一通电话却打破了项目的宁静。
“田总,1号洞地质环境突然改变,需要您赶紧来看看!”
接到电话的田文灿立即与乐鑫前往1号洞,经过现场勘验,发现此时的围岩等级已经超过项目最初设计中最高的5级围岩,达到了围岩分级里最差的6级。6级围岩就如同“豆腐脑”一般,只需轻轻一敲,就碎成了土渣。
“隧道施工,怕软不怕硬,越软的围岩稳定性就越差,处理不当很容易出现大面积坍塌。”田文灿说。
经过讨论,项目部决定将全断面开挖改为台阶法开挖,同时增加小导管和加强支护,保障施工安全。
“围岩好的时候,我们会争分夺秒抢抓施工进度,围岩差的时候,我们就稳扎稳打保障施工安全,”乐鑫说,“正是在这样严格的要求下,巴东隧道项目才最终安全优质高效地顺利贯通。”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如今,昼夜不息的坚守,终于让阳光穿透岩土的厚重,洒满隧道口。穿山而过的巴东隧道,将串联起谭家梁子矿和产业园,为优质的砂石骨料搭建一条便捷的“高速公路”,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筑产业业态升级、价值链提升、吸纳就业、保障民生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资讯来源:<!--<$[信息来源]>begin-->葛洲坝路桥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