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碳关税”渐行渐近,云南“绿电智造”何以突围

发布时间:2024-11-08    来源:新华财经客户端   关键词:

据能源圈了解到,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日益关注,国际社会正加速推动碳减排。近日,继欧盟之后,英国宣布将于2027年启动“碳关税”政策,覆盖钢铁、水泥、铝、氢气等行业的碳密集型产品,“碳关税”进入“倒计时”。

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显得尤为迫切。为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云南正以“绿电智造”为突破口,在高原上捕“风”追“光”,助力绿电流入千行百业,以智造“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探索出一条适应国际贸易新规则的突围之路。

困局:国际“碳关税”渐行渐近

2023年5月,欧盟委员会通过并公布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以下简称“CBAM”)法案。CBAM要求进口商承担与欧盟内部厂商相同的碳排放成本,已涵盖水泥、电力、化肥、钢铁、铝和氢气六大行业。

其中,2025年底前为政策过渡期,只需申报产品进口量及碳排放而无需缴费;从2026年到2034年逐步实施碳关税,同步取消免费配额;从2034年开始全面实施,并将逐步扩大征收行业范围。

这一政策的出台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除英国外,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也正在或计划推行类似政策。尽管各国或地区的“碳关税”标的、形式、时间不尽相同,但总体发展趋势相近,即从高耗能产品向低耗能产品、从简单产品向复杂产品、从基础材料到高附加值产品、从主张国的敏感行业向一般行业逐层渗透。

新的游戏规则让许多行业都感受到了政策的深远影响。业内人士认为,以“碳关税”政策为代表的新规则将使贸易进一步复杂化,并提高非欧盟制造商的出口成本,仅在认证费用一项,外贸、制造企业就要增加不菲成本。

据云南省投资促进局与德勤中国联合编制的《云南省“绿电智造”产业谋划》,按平均碳价80欧元/吨计,中国企业每出口一吨钢铁、铝需要额外购买160欧元、960欧元的CBAM证书,成本将增加约22.9%、32.4%。此外,“碳关税”不仅覆盖了材料行业,还沿着产业链将“触手”延伸至上下游,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精密仪器等行业同样面对降碳考题。

如何寻找应对之策?目前,影响我国出口欧盟产品“碳关税”成本的因素包括:产品的实际碳排放量、欧盟碳市场的免费配额、欧盟碳价等。其中,欧盟碳市场的免费配额正在逐步取消,欧盟碳价居高不下且有持续上涨趋势。因此,降低产品的实际碳排放量成为关键。

图说:CBAM与免费配额的关系(来源:《云南省“绿电智造”产业谋划》)

根据测算,现阶段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覆盖的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中,使用电力产生的碳排放约占总碳排放的半数及以上。而使用以风电、光电为代表的“绿电”,所产生的碳排放通常显著低于传统火电方式。绿电,与产业低碳化转型紧密相关。

识局:中国制造业向“新”逐“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等。今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明确表示,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绿色低碳高起点发展、培育制造业绿色融合新业态,旨在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

在政策“东风”助力下,中国制造业正沿着绿色化、智能化的方向跑出“加速度”。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累计培育绿色工厂5095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7%;同时,培育绿色工业园区37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05家、绿色产品近3.5万个,一个稳定的清洁能源产业链已初具规模。

然而,制造业的逐“绿”之路并非一蹴而就,在绿证体系建设、绿电技术优化、区域协同发展等关键领域,产业的绿色化转型仍面临掣肘。一方面,我国的绿证体系建设仍需时日,由于当前发电侧与用电侧的数据未完全统一,欧美相关认证主体暂未采纳国内绿证标准。此外,尽管绿电的物理直连是国际公认的可再生能源采购方式,但单个企业往往难以实现,需要政府和园区层面来统筹协调。

今年9月,国家能源局正式为绿电颁发了“身份证”,向着碳体系的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规则》规定了绿证核发和交易的原则,并且明确了职责分工、账户管理、绿证核发、绿证交易及划转、绿证核销、信息管理及监管等领域的具体要求。下一步,如何加速与国际标准实现“接轨”、提升国际碳市场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是努力方向。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资源贮藏和资源需求的空间分布不一致,使得资源长期需要跨区域调配,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然而,随着对可再生能源认识的精进,以及技术、经济可行性的突破,实现资源从“远方来”到“身边取”,提升区域发展的协同性不再只是设想。

“十四五”以来,我国一方面大力倡导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旨在促进各地区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市场空间和发展定位,推动优势产业向更具发展条件和潜力的地区集聚;另一方面,鼓励中东部地区提升能源自给率,挖掘可再生能源的价值,就地取“材”赋能当地制造业绿色发展。

在各类可再生能源中,国际社会对水电的态度普遍是承认其低碳性,但不直接认可其可持续性;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发电则相对分散,且单体体量有限。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好“风光”资源是关键。

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风能和光能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等特征,因此需要构建与新能源占比逐渐增加相匹配的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是要把间歇性、波动性变成灵活性,包括灵活的发电和用电,将“风”“光”转化为智慧能源,储能是重中之重。

为攻克储能难题,我国正着力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涵盖绿电直供、绿电市场交易、增量配电、虚拟电厂等多类交易模式,同时逐步放宽上述交易模式的政策限制,赋予地方政府和企业更大的自主权。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工业园区、大型生产企业和大数据中心等周边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新能源电力专线供电,建设新能源自备电站,推动绿色电力直接供应和对燃煤自备电厂替代;同时,创新电网结构形态和运行模式,积极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兼容互补的发展格局。在此过程中,全国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特色与产业优势,逐步摸索突围、破局之路。

破局:云南绿电智造破“茧”而出

在平均海拔2000米的云南高原上,有一群“捕风追光”者。山脊之上,高耸入云的风机如同白色巨人般昂然矗立,不分昼夜地旋转;山坡之间,接连成片的光伏板犹如蔚蓝波浪铺展于大地之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风光无限好”不只是描绘云南的壮美风景,更在形容当地丰富的储能资源。作为绿色能源资源大省,云南绿色能源可开发总量2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0%。其中,风能资源总储量约为1.23亿千瓦,可推动实施的风电项目装机规模总量约2000万千瓦;全省129个县(市、区)中,有59个为光伏资源较好开发的区域,可实施的光伏项目装机规模总量约6000万千瓦。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新能源总装机容量突破4000万千瓦,风电装机1586万千瓦,集中式光伏装机2532万千瓦。

“美丽云南”的另一面是其日益完备的产业链,生态和经济在此地和谐共生。近年来,云南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在巩固烟草、能源等传统产业优势之外,以工业“新三样”(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为代表,当地先进制造业正在加速崛起。今年前8个月,云南硅光伏、绿色铝、新能源电池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17.6%、15.6%,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生力军。

一手挖掘风光资源、一手夯实产业基础,云南逐步探索出“绿电+先进制造业”的特色发展路径。今年9月,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的独立共享储能站投入运行,并接入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的500千伏光辉变电站,标志着云南规模最大的“电源+电网+负荷+储能”一体化新能源集群项目正式迎来落地,为“绿电智造”夯实技术底座。

“我们选择落户云南的重要原因就是当地的绿色能源优势,未来如果能实现工厂的绿电直供,便能有效降低生产环节的碳排放认证成本,降低产品出口欧美、日韩的合规风险。”上海杉杉锂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今年年初,由该企业投资的大型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工厂落户云南,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完成固定投资50.14亿元,产值超过9亿元。

从“蓝图”到“实景”,可以说,云南绿电在资源、产业、政策等维度具备了可行性。然而,在具体的落地过程中,云南的“绿电智造”模式有何优势?

当下,云南提出以“绿电智造园区”为核心载体,助力绿电智造从设想走进现实。该方案紧密围绕“绿电直供”展开,并根据空间规模、产业定位等标准,因地制宜地将园区划分为“增量园区”“增量+存量园区”“存量改造园区”三类。其中,“增量园区”是指在园区的新开发空间内,建设“绿电直供”基础设施,并引入绿电需求企业;“存量园区”侧重于对园区内已有空间进行绿电化改造;“增量+存量园区”则是同步开展绿电直连建设、绿电化改造,形成新老空间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在落地过程中,绿电智造的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账”无疑需要纳入前期考量。一方面,光伏、电化学储能等技术的发展,使系统成本不断下探,储能电芯平均价格于今年步入“0.5元/Wh”时代;另一方面,云南已将141个新能源开发项目纳入建设方案,装机量达1018.325 万千瓦,涵盖自建新型储能设施、购买共享储能服务、购买燃煤发电系统调节服务等多种方式,园区无需负担额外的基建成本。

“这套方案可以理解成是在投资园区的绿电供电系统,自然能通过向用户收取电费来回收这笔投资。做个假设,在用户电价按云南电网公司计算、用电规模达到规划用电量的前提下,经过我们测算表明,投资成本大约可以在十年内收回,之后便能实现盈利。”昆明供电局设计院工作人员解释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夯实硬件设施“硬支撑”的同时,为进一步优化园区“软环境”,云南计划引进绿能供应商、碳足迹管理机构、咨询机构、第三方认证机构、绿色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并提供商品绿色认证、绿电使用比例鉴证、气候目标管理与信息披露、产品碳足迹报告、碳关税报关、企业碳排放综合管理等一站式碳管理服务,打造综合绿能服务网络,汇集众智护航绿色发展。

据悉,今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日,云南省政府在上海举办“绿电智造”投资合作洽谈暨云南倡议发布仪式,政企各界代表联合发出“绿色之声”,呼吁打造“绿电+智能制造”全产业链绿色生态圈。现场,云南省投资促进局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希望先用小投入成本,搭建起风电、光伏发电直供企业的微电网,抢占绿电认证先机,为争取国家大电网的绿电认证提供‘破壁’可能。”

资讯来源:新华财经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暂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