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浙江用电怎么样?
据能源圈了解到,霜降后的浙江,冬的萧索与寒气已隐隐可见。
关于“度冬”的思索与筹备,早在月余前、天尚热时便已在能源电力领域提上日程。
针对冬季保供电,记者在浙江深入采访了政企多方。浙江省能源局电力处处长程良玉率先给出了基调:“今年迎峰度冬形势依然严峻,电力保供不比夏天来得轻松。”
新压力:度冬负荷或将首次破亿
此前,浙江电网刚“捱”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夏天:持续的极端高温天气前所未有,连续的负荷冲高前所未有,保供的复杂难度前所未有。
而这样的“前所未有”或许仍将在今冬上演。
“预计今冬明春浙江全省最高负荷1.1亿千瓦左右,同比增长10.8%。如果持续性、大范围低温寒潮天气出现,负荷还将冲高。”国网浙江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高级工程师唐律说,“这也将是浙江电网度冬负荷首次破亿。”
供给端的形势同样显得复杂且不确定。
“冬季‘枯水、少光’等因素,都会削弱供电能力。”唐律坦言,因寒潮的不确定性,度冬较之度夏,保供压力更紧了三分。
浙江,典型的电力受端省份,外来电占比超三分之一,今夏负荷高峰期外来电力最高达4594万千瓦。占据其中大半壁江山的西南水电,在冬季恰逢枯水期,送电功率下降。
几重因素叠加,唐律判断:“按照当前冬季负荷预计,和现有的煤电、抽蓄投产计划,以及外来电中长期协议,今冬全省供电比较紧张。”
这样的“紧张感”,浙江能源电力保供链条上的参与者多少都感受到了。
10月25日,在乐清湾乐电码头,煤船正在忙碌接卸,为即将到来的迎峰度冬储备充足“口粮”;国网浙江电力召开会议安排迎峰度冬工作,营销系统已在摸排今冬能参与集中检修的企业,为“移峰填谷”腾挪空间……
这些未雨绸缪,在浙江省经济与信息化厅经济运行处处长陈波看来,源于浙江在全国能源电力保供大局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一是地理位置与资源条件特殊。浙江地处中国东部沿海,能源资源相对匮乏,保供很大程度依赖外来能源的输入和新型能源的开发。二是经济地位与能源需求特殊。浙江是经济大省,以1.1%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6.6%的GDP,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电力保供提出更高要求。三是能源结构转型特殊。浙江能源结构转型走在全国前列,这有助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但也带来了新的保供挑战。”陈波进一步解释道,陈波进一步解释道,浙江担负着“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任,电力是关键支撑保障。
压力之下,作为“久经沙场”的电力保供人员,国网浙江电力营销部副主任王辉东很清醒:以往或许还有点侥幸心理,但今年的形势摆在眼前,难,是刚性的、确定的,而干好,又是必须的。
新问题:不确定性+极端,浙江准备好了吗?
更难以忽视的,是随着电力系统发展而逐渐“显影”的新的保供问题。
从今夏保供看,浙江用电负荷呈现的“双峰”特点更为明显,保供压力集中在如何科学有效应对5%~10%的尖峰负荷。在供给侧,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风光出力的波动性、有源配电网的复杂性,叠加高比例外来电等,导致系统不确定性加剧,改变了以确定性规划为基础的供需平衡模式。
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互动越来越频繁。如何迎战新型电力系统下变化无常的供需关系,是浙江迎峰度冬面临的新难题。
从电力账户看,35万户高压、441万户低压非居民电力客户散落各地,构成了浙江的工商业版图。今年上半年,浙江全行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超8成。
近距离观察浙江企业,潜藏在负荷曲线中的新特点浮出水面。
10月22日,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用电负荷高峰出现在上午9点和下午4点。“9点员工陆续到岗,下午4点食堂开始忙碌。”该公司设备设施运营负责人高令昌介绍,企业大楼用电与一般的工作生活作息相符。这代表了浙江一大批数字经济等高附加值产业的运行规律:负荷高峰在白天。
浙江企业负荷占比大,正常情况下,冬季日间负荷要高于夜间。”唐律表示,情况在发生变化,近年来浙江冬季晚峰的保供压力越来越大——2023年12月21日,浙江晚间18时53分出现的最高负荷第一次超过日间最高负荷。
“在分时电价引导下,部分企业将生产转移至夜间。更主要的是,一旦遇到极寒天气,夜间空调取暖‘一哄而上’,用电负荷就会直冲高点。”在唐律看来,保民生用电的“硬杠杠”下,夜间比白天保供更难。“夜间光伏发电归零,风电装机为光伏的15%左右,规模有限。浙江白天尚可向外省购买富余的新能源发电,但夜间这一普遍困境让临时购电更难。”
浙江电力负荷管理中心分析显示,浙江企业众多,用电负荷特性不一,在省内、省间具有一定的互济特点:
从省内看,纺织业等行业生产用电受季节影响不大,化学、化纤类制造业用电全天相对平稳,重工业对电价更敏感,往往会部分转移至夜间生产;从省间看,安徽连续生产的大工业更多,晚高峰比浙江推迟约2个半小时,今夏两省便实现高峰时互济送电。但在冬天,这一“自洽”的调节能力,也因日渐突出的晚峰问题面临削弱。
对极端天气的担忧,也在采访中被频繁提及。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极端天气现象频发,威胁着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一旦冬季出现极端寒潮,对电力保供将是难度值无法估量的巨大考验。
2008年,一场波及南方多地的冰灾导致覆冰倒塔、断线,浙江多地电网受影响,杭州车站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留置。当时,陈波刚入职经信厅不久,参与抢险中,对极端天气之于电网乃至经济社会的巨大影响体验深刻:“我们必须要问的是:假如极端寒潮来临,浙江准备好了吗?”
新共识:电力保供,是每个人的事
相较于保供形势的复杂多变,受访者们有着笃定的共识:合力共为。这让今冬电力保供多了一分确定性。
“这不是哪一家的事,这是每个人的事。”谈及保供,杭州青云新材料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施其说。这家传统化纤纺织企业24小时连续生产,一旦突然停机,损失上百万,很难根据分时电价调整生产。
“我们今年8月刚投产了一期9.6兆瓦的光伏项目,今年冬天还将投产10兆瓦时的配套储能,在负荷高峰时期能提供5000千瓦以上的顶峰调节能力。”施其解释,企业的冬季日负荷稳定在1.35万千瓦左右,这样“一增一减”间,便创造出了保供的合力。
高令昌的观念也惊人一致:“能节一点是一点,一家企业或许只有一点,但如果杭州1000家甚至更多企业参与进来,汇聚起来就是很大的合力。”今年年初,先临三维上马了能耗采集和能源托管系统,助力其在今年迎峰度夏时,通过合理调节照明、空调温度等参与需求响应。
在往常保供电中,常被视为“被保护者”的企业,如今有了“主人翁意识”。这让长期主导保供的政府、挑大梁的电力企业更坚定了信心。
程良玉说,浙江能源局已在政企联动、调动各类资源上发力:“我们将用好省电力保供专班机制,不断加强网源协同,全力稳发增供,最大限度增购外来电,同时做好负荷管理准备,引导企业合理安排生产、移峰错峰用电。”
火电机组特性稳定,是浙江的主力电源,在迎峰度冬保供电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
“对火电而言,如何应对严寒冰冻天气等给机组安全运行带来的影响,是重要的课题。”在华东地区最大的燃煤发电厂——浙能嘉兴发电厂,该厂生产副总经理翁建明告诉记者,除了常规的排查隐患、加强燃煤库存等,已针对防寒防冻预置了各类保温措施,同时也抢抓“窗口期”高质量检修。
在供给侧,更多“弹药库”正在充实中。眼下,朗熹电厂66万千瓦的6号机组和宁海抽蓄电站35万千瓦的1号机组已正式投运,六横电厂100万千瓦的4号机组进入投产倒计时,缙云抽蓄电站首台机组预计将在今年11月底投运。
国网浙江电力也在加快电网送出工程建设,电力调度部门有序推动机组计划检修,并推动电厂备足高热值燃料。
“总的来看,我们的思路仍是省内挖潜、省外增购、负荷调控三方面发力。”唐律说。
冬季临时购电往往“量少价高”,需提早谋划,通过中长期外来电稳住冬季保供基本盘。唐律介绍,一般情况下,西伯利亚的寒潮最远到达福建北部,很难穿越福建,往南争取外来电,是冬季优选之一,“目前,我们已锁定12月福建送浙江外来电,同时也随时跟踪全国供需形势,动态调整省间现货购电策略,并在国家电网公司统筹下,精打细算用好西南水电。”
从需求侧看,长期与企业打交道的陈波,对政企的高效协作熟稔于心:今夏按计划组织2000余户企业开展了32天的集中检修工作,组织2万余户企业将白天用电负荷转移至后半夜或周末,有效移峰错峰。他表示,这些深挖负荷资源的有效措施,在今冬还将联动推行。
“今年迎峰度冬,我们将动态储备300万千瓦以上移峰填谷资源和不少于600万千瓦的需求响应资源,并适时启动空调负荷调控、企业集中检修等前置措施。”王辉东明确了今冬保供负荷管理的力度,也进一步提示:“可以说,负荷管理的本质是工商业‘让电于民’,我们在充实保民生用电的调节资源的同时,也在探索更好运用市场化、数智化手段,做精做细负荷管理。”
着眼于电网本身的举措也在发力。在浙江,城中村、老旧小区等的配网改造、主配网线路抗冰改造都在进行中:覆冰在线监控系统、无人机除冰、除冰机器人等科技手段已在山区地带布局、上阵。
在回应电力保供“复杂性”“系统性”之问后,其“长期性”问题也摆在面前。
从远期考虑,如何更好地提升保供能力?在此次走访中,受访者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性的思索:如何做好新能源出力的更精准预测?如何让负荷管理更精细化、更柔性、更无感?如何构建以数据驱动的概率性预测为基础的源网荷储协同机制?
……
“今年的峰值,可能就是明、后年的常态。”在王辉东看来,探索是无止境的。但在眼下,尽全力应对好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冬,是迫在眉睫之事。
资讯来源:浙电e家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