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版《高端说》:“洞见储能”— 寒潮来袭 更需抱团取暖!

发布时间:2024-07-26 11:07    来源:储能头条   关键词:工商业储能研讨会,新型储能项目,储能盈利模式,

精品传承,守正创新。【国能网】有温度有深度的品牌栏目「高端说」首次搬至大会现场“演绎”。

2024分布式光伏大会暨工商业储能研讨会如期在宁召开。在“工商业储能研讨会”上,国能能源研究院院长张福龙、山东省太阳能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电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副院长郭艺锋,以“洞见储能”为题,围绕制约储能发展的瓶颈、长时储能时长边界的界定及储能如何“破卷破同破价”等行业热门问题展开了会场版「高端说」。

制约储能发展的三大因素

张福龙通过一组数据开启了这场「高端说」。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超过3800万千瓦,其中有12个省区的装机规模超过百万千瓦。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装机速度惊人,但并非循序渐进。自2022年年末,才出现了“跃进”式的发展,而制约储能发展的原因却引人深思,比如:商业模式,价格体系,应用场景,政策细则等。

在张晓斌看来,“双碳”背景之下,全球对于可再生能源需求的提升,带动了储能产业的发展。值得关注的是,想要保持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要有一个中长远的路径图,不能急功近利。对此,他建议,当前储能想要实现规模化,需要转变对储能的认识,建议电网把储能当成电力设备,由电网公司将其作为灵活性调节的变压器进行投资,这才是储能未来的发展方向。

郭艺锋则对储能的定义存在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国内很多观点认为储能是盈利的商品,但其实储能属于固定资产,是有可持续性的持有价值的未来财富的储存。

而在张福龙看来,不能把储能简单的理解为“新能源储能”“电力储能”,而是能量的存储。商业模式也不是简单的“峰谷套利”“风光+储能”“投资品”,应该有更贴合它发展应用的模式。发展储能的目的,是为了国家能源战略的安全,为其他能源形态提供一种有效的支撑和融合。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储能产业发展至今,有很多制约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储能的商业模式没有确立。从储能项目造价和商业模式看,储能项目间由于边界条件不同,造价差异较大。新能源配置储能具有平抑新能源输出功率波动、提升新能源消纳量、降低发电计划偏差、提升电网安全运行稳定性、缓解输电阻塞等作用,在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中具有多元价值,商业模式不尽相同、地区差异性较大。

其次,性价比还不具备规模应用的优势。新型储能成本较高,缺乏疏导渠道。当前,新能源配储能的投资成本主要由新能源企业内部消化,叠加上游材料成本上涨,令储能企业承压。

第三,应用场景还存在调整空间。在2023年之前,储能应用主要是在电源端。然而,根据储能属性,从电力储能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不合理的存储场景。究其原因,储能电源主要是提供电力电源,若从电力储能角度而言,储能本身也是电源。如果把电力储能都压在电源侧,则意义不大。这样既带来它的消耗,又令其成本增加,也没有应用场景。电网侧可能是最科学的存储场景。但目前的政策,或者说政策细则没能提供动力支撑。

“4小时”边界或将很快突破

如今,储能开发呈现多技术融合发展的趋势,比如毫秒级响应速度的超级电容与锂电结合,既能快速响应,又能保证市场上的储能产品实现技术迭代。这是一种研发方向,也是在今年SNEC展上所呈现出的一种新型储能技术的指引。

另一方面,随着“双碳”目标稳步推进,新能源进入新发展阶段,而新能源自身的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决定了其对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依赖性,难以持续稳定保障电力供应,“新能源+储能”成为重要发展路径,储能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必需品”。

长时储能作为预期实现长期存储能源并经济维持数小时、数天乃至数周电力供应的技术方案,将成为储能发展的重要风向。随着市场需求的提升,长时储能产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据麦肯锡预测,长时储能将从2025年后会大规模增长,全球规模可达30GW至40GW。而有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电量占比超过20%以后,长时储能将成为刚需。对于长时储能而言,现阶段2小时已是常态,而目前企业主推的是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储能。那么,从储能时长以及实现周期来看,如何界定长时储能的边界?而其未来又将形成什么样的引领趋势?

对此,郭艺峰表示,就未来长时储能而言,4小时的时长可能会进入主流。目前,储能行业中的头部企业,也都朝着这个方向在研究。预计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突破。

张晓斌指出,这要依据各个省份的情况来具体分析。长时储能的意义在于电网调峰。目前在很多省份中,白天也会出现峰谷电价,而谷价时段有时会超过4个小时,而有时可能会达到5至6个小时。由于各省面临着未来双碳新能源的压力指标,可能会倒逼某些省份要在某些储能技术方面实现突破。此种背景之下,三年时间有可能实现,而有个别省份,实现的速度会更快。

张福龙认为,当下的储能时长大约在2.2小时左右,如果再往上延展一点,3小时是一个边界。按照如今的技术发展速度,可能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有可能就突破4小时的边界。这是长时储能当中必须拥有的一种技术时长。未来储能的发展,是能源调节的一种基本形态。它的应用形式,不外乎大规模储能以及就特定场景之下的工商业储能。

有目共睹,自2023年以来,随着上游原料价格的下滑,储能电芯的成本显著降低。然而,由于价格传至终端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业内人士预计,短期内储能系统的价格仍将保持下滑趋势,而高企的初始投资成本也令储能企业承压。在此背景之下,长时储能技术的进步将助力工商业储能项目进一步摊薄总成本,有效缩短工商业储能的投资回报周期。

“行业内卷”不如抱团取暖

进入2024年以来,储能产业链价格继续下探。一方面,今年5月份,一小时储能的EPC报价区间,大约定在1.48元左右。而另一方面,当前储能系统价格已跌至0.7元左右/瓦时,仅为去年的一半。这样的价格,如果没有降本的支持,储能企业要靠什么赚钱?故此,也有观点指出,目前的储能产业系统进入了“零和博弈”的状态。

从资本市场方面来看,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的储能企业数量大概有12万多家。如果储能产业链价格持续下滑,预计将有80%的企业要被合并、淘汰,而部分上市企业也存在退市风险。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承载的价值。随着全球能源绿色转型的深入推进,技术进步已成为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对于储能产业而言也同样如此,面对行业内的内卷、同化以及低价,储能企业究竟该何去何从?

对此,郭艺锋认为,内卷其实是一个产业链的问题。它不是单个电芯的问题。如果要破除内卷,应从系统上面去降本。

张晓斌表示,内卷很正常,这可以实现优胜劣汰,有助于行业向好发展。对于同质化而言。关键要看产品是否有市场需求。否则即使拥有最好的技术,也难以在行业中生存。

面对这个话题,张福龙坦言道,提到新质生产力,我在很多场合中一直在强调“新”字。例如:新的产业形态,新的政策及新的技术。而企业必须通过提升产品品质,才能实现创新。储能产业不需要低质的内卷、同质化和低价。按照市场经济学的理论而言,市场经济就是弥补短缺性问题。故此,目前市场的过剩,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符合市场经济特性的。市场经济的供应必然要大于购买需求。不过,其前提是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边界范围之内。此外,目前储能企业大多属于一种负资产运营,如果再降价无非就是降低资本的支出,这并非产业发展的科学性逻辑。

最后,张福龙呼吁:我们要“破卷破同破低价”,储能行业不能停留在内循环的内卷之中。身处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企业要做的是抱团取暖。一方面,大家既是竞争的关系,又是合作关系,共同将市场这块大蛋糕撑起来才是王道。另一方面,也要防止那些跨界资本冲进来,扰乱市场秩序。用技术、创新和守正,共筑储能新质生产力。

来源:储能头条


资讯来源:储能头条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此文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站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暂无
【返回列表】